1.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还有课外诗的赏析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记得采纳啊。 2.求五首课外古诗词的赏析.华清宫吴融四郊飞暗雪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注释】①旋:不久,立刻。 【解说】郊外大雪纷飞,黑沉沉的乌云密布天空,只有落在这华清宫的雪很快就融化干。华清宫内的绿树和那碧绿的屋檐相映,谁也不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 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把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而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2.富贵曲郑遨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注释】①间:间隔,错杂地缀着。 珠翠:指珍珠和翡翠。②两片云:两边鬓发。 【解说】美人梳洗打扮时,错杂地戴满一头的珍珠翡翠。哪里知道这两边鬓发,戴掉了几个乡上缴的税收。 诗中的美人是指达官显贵的女眷。诗人用她们头上的戴饰值几个乡的税收,深刻地揭露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横征暴敛。 3.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夺:赛过。②侵晓:天刚亮。 野庭:田野。③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解说】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4.怀良人葛鸦儿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注释】①怀良人:即思念丈夫。②蓬鬓:像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 荆钗:用荆条做成的发钗。③胡麻:芝麻。 ④底:何,为什么。【解说】像蓬草一样散乱不齐的头发上插着世上少有的自制荆钗,身上穿的布裙子还是出嫁时的衣物。 现在正是播种芝麻的时候,可是却无人种,正是你该回家的时候,可你为何到现在不回来呢?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盼望远戍在外的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诗既是为女主人诉苦,也是对统治者的反抗和呼吁。 5.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上:指扬州。②潇湘:潇水和湘水。 这里指湖南一带。秦:指长安,即陕西西安。 【解说】扬子江头的杨柳春意正浓,杨花飞舞却引起渡江人的忧愁。几声笛声在晚风中的离亭边回荡,我们在这亭中分手,你赴潇湘,我去长安。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诉述了与友人惜别之情,读了令人沉思遐想。6.淮上渔者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注释】①逐:跟随。 浦:水边,岸边。②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解说】这是一首表现渔家生活的诗。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发老人,船行哪里,家也就移到哪里,水边到处有风。 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便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待煮。渔者苦中有乐。 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4.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1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2 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5.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答,快第一首《将进酒》 1答: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字面意思是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2答: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第二首《自洛之越》 1答:这首诗写的自洛赴越之事,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慨之情,同时刻画了一个落魄不羁,傲慢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答: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才“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有表现力。 第三首 1答:《金陵晚望 》所表达的伤心是,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作者联想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而韦庄的《金陵图 》中的伤心也是根据《金陵晚望 》中的伤心而说的。 2答:《金陵晚望 》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而韦庄的《金陵图 》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首 实在不会了,我只对唐诗很感兴趣,对宋诗不怎么了解。刚才的那些回答是我查看鉴赏辞典回答的,有些回答不是很准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分,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接着诗人又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把“理云鬓”换成“画眉”,把木兰终究是女孩儿的本色完整地表现了出来:“梦里曾经与画眉”,“与”相当于“和”。它启发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情思。她只是在梦乡里,才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从此替爷征”才竭力克制着自己,并非不爱“画眉”。诗人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妆,运笔尤为巧妙。这固然有“古辞”作依据,却表现出诗人的创新。 第三句诗人进而发挥想象,精心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木兰在战斗中固然很有英雄气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几度思归还把酒”,“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木兰有这样一些感情,一点也不奇怪。难得的倒是诗人善于揭示其心灵深处的思归之情,更增强了真实感。 最后问题落在“还把酒”上。是对景排愁?还是对月把酒?都不是,而是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神祠。明妃,即自请和番的王昭君。木兰和昭君都是女性。她们来到塞上,一个从军,一个“和戎”,处境和动机固然有别,但同样都是为了纾国家之急。 而这等大事却竟然由女儿家来承担,自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是唐代诗人戎昱《咏史》中的名句,和杜牧这首诗是比较合拍的。 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永远博得后世的同情。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一直受到人们赞美。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烘托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