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应城文峰塔的诗句

1.应城文峰塔的具体资料

文峰塔 文峰塔亦名:凌云塔、文笔峰,俗称文峰楼,文峰塔位于应城市区南3公里,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塔高34米,砖石结构,六面七层,每层以螺旋式石阶相连接,游人可循阶而上,每层均有休息平台和青石为栏的半圆拱门,塔顶有铸铜铸造的宝葫芦壮顶,塔西南向辟一门,门楣镌"青云直上"四字,塔基石砌,顶层正面有青石书刻“凌云塔”,正北向有扇形青石书刻“奎光”二字。

文峰塔明、清多次毁于兵祸,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倚塔远眺,富水风光,尽收眼底。

1986年3月应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布“文峰塔”为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元月在此建立“文峰公园”。

2.应城文峰塔的具体资料

文峰塔,亦名文笔峰,又称凌云塔。

是应城市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于应城市南郊四华里处的沙岗村。文峰塔巍然屹立,直插云端。

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文化的见证。 文峰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据《光绪应城志》卷二介绍,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阁序摘,“明季时,于栎林立新市,镇水口,而起文峰塔。”

其意为塔址在当时不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应城石膏、食盐、芦柴的转运中心,是一座矗立于商贸云集之地的宝塔浮屠。 文峰塔的毁圮和重建经历了三百多年,据相关实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进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长青鸟术,见水清秀,卜为巽上,选其址置基。

道光年间余杭举人光斋知应城县时,与防务统一筹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营建落成,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此塔高34米,为六面七层,砖石结构。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

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塔尖系金属铸件,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

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

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

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

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

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

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末,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峰塔公园,以加强对文峰塔的保护。

3.描写应城美景的精美段落句子

1、黄昏,一缕轻烟从烟囱里轻盈的飘出来,地面还留一丝余热,黄昏不像正午那样闷热,而是清爽的风中略带一丝暖意。抬头望着天空,只见红彤彤的晚霞已经染红大半片天空了,形状更是千姿百态:你看!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跑着跑着,不见了,却出现了一匹骏马,它在无边际的草原上奔跑着……天空的颜色也变化着:深红粉红橘红……仿佛是魔术大师的精彩魔术,让人目不暇接。

2、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在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4.李白给应城汤池写的诗

公元730年,李白在湖北安陆—古称云梦泽的地方定居。在此期间,他听说了一个在当地流传已久的玉女汤传说,于是来到了安州应城寻访踪迹,并留下了传世佳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地底烁朱火,沙傍歊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函空天。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精览万殊入,潜行七泽连。愈疾功莫尚,变盈道乃全。濯濯气清泚,晞发弄潺湲。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李白的仙临并留下诗句“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千古佳句,使得汤池名声鹊起

5.文峰塔的神话传说

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

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龙池春涨》)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

“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

(《龙角池》)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

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

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

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

“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

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

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

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

遗憾的是,早被时人拆去了塔顶和塔身4层,塔顶八方的铜铃也不知流落何方。让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为县已将所拆塔顶及四层塔身修复。

虽然八方铜铃无法找回,修旧未能完全如旧,但总是将“一笔”重又“凌空”,“挥毫欲向空中书”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乐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颇有文缘,总罩着一层文气。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还叫文笔山,文笔山还是个小山丘。

有个叫文峰的书生,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读书练字。文峰刻苦,读书破万卷,一手字也练得炉火纯青。

又到一年大考时,文峰告别乡亲,担着书箱,上京赶考。临行前,对父老乡亲发誓,若不得高中,誓不为人。

一场考试过后,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谁知试卷被主考官大人遗失,文峰无缘能得天子面试。十年苦读文笔山,一朝落第心已寒。

文峰落榜,于心愤愤不平,慨叹老天不公。他想到赶考前面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万分愧疚。

但文峰还是回到了故乡犍为。他再次来到自己曾经苦读诗书的文笔山,久久孤独静坐于山丘之上,把紧握的手中之笔,一动不动指向苍天。

不知过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笔,便这样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

后来,人们便把文峰书生化身的这座山,称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笔化做的塔,称作文峰塔。文峰书生的故事也许有些悲情、苍凉,却可从中读出先人刻苦求学,为求取功名的艰辛与读书人命运的多舛。

从另一侧面,也可悟出犍为人好学为文,力求上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犍为八景”之一的“龙池春涨”,犍为文庙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诗吟中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文峰塔有着不解之缘。

《犍为县志》载:当日落月出,则文笔山塔倒映其中,昔谚有玉笔点丹池之说。说的是,在龙池水满涨时,立于龙池书院大门前左侧,向东远望,文峰塔尖映于池水中,有如“玉笔点丹池”,也称“夕峰远映”。

也有说“玉笔点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为文庙畔池的奇观。不管是龙池说,还是畔池说,这玉笔点丹池都不失为犍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妙景奇观。

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山,南可见宜宾翠屏山吊黄楼,北能观峨眉仙山金顶。

伫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观千人拱手”(昔日纤夫拉纤),“夜看万盏明灯”(县城灯火)。从文峰塔向着岷江对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马边河)、三坝(黄旗罢、机场坝、洛江坝),景色无限。

据说,修建文峰塔,最初选址在距今址不远处对面的芥子山。当初堪舆先生刚一架起罗盘,正要观此风水时,芥子山就颤抖起来。

堪舆先生忙说,此山不宜,无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于是,文峰塔最终建在了这座略高于芥子山的文峰山上。

民间传说,自。

6.文峰塔靖州散文诗

王一宁《文峰塔赋》

涪水东篱,琼楼渺渺;嘉陵南岸,碧树葱葱。塔伸若笔,身挺如松。依山水而居宝地;点魁星而号文峰。顶红日而生蜡炬,撑彩虹而射弯弓。观百世沧桑,挥臂遥指苍穹外;送三江帆影,驻足留停烟雨中。

玉座银尖,白墙绿瓦,定海神针,顶天玉柱。携明月,辉宏东壁图书府;刺碧云,泽润西苑翰墨宫。尘世航标,点明十字徘徊路;寒窗玉管,惊醒三更不老翁。

登百尺台阶,赏春花秋月;听学府晨钟,思六朝往事。闲攀几步,江面渔歌唱晚;更上一层,眼前百舸竞帆。老街品酒,情牵六岸远游客,深巷题诗,梦回千年古遗踪。歌高塔而尊坦率,颂直桅而赞由衷。褒德润而思高远,扬诚信而倡孝忠。立地顶天,男儿肝胆,摘星揽月,学士心胸。呜呼,修文悟道,造极登峰。

7.文峰塔的史料记载

据《英德县志》记载:“文峰塔在南岸,高九层,与鸣弦峰对峙。天启间(公元1621—1627年)邓允遂、李裕、吴应乾募建”。

文峰塔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正面之感,这充分体现了明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与南山鸣弦峰相互衬托,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又与英德城区隔江对望,从市区向南看去,平展农田上,一塔高耸,傲然屹立,宏伟壮观。

该塔距今已380余年,曾两次遭受雷击,北面一行狗牙式砖被击落,但塔身保存尚好。英德县(市)政府于1981年首次拨款5千元修缮塔基,1992年、1994年又先后拨款共35万元用于加固塔基、塔座、护坡和修建码头。1998年因飞来峡水库工程影响塔基护坡,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由飞来峡水电枢纽指挥部出资18万元加固了码头两旁护坡。现在,除塔身略微向东倾斜外,文峰塔雄姿依旧,见证着英德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

8.李白给应城汤池写的诗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唐.李白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地底烁朱火,沙旁歊素烟。

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

精览万殊入,潜行七泽连。愈疾功莫尚,变盈道乃全。

濯缨掬清泚,晞发弄潺湲。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

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译文仙女仙逝于此幽谧风景之地,化为温泉象大河一样流淌。阴阳之气在此激荡,如同炭火熊熊燃烧,神工鬼斧造化出这温泉。

地底下一定奔涌着烈火,沙丘傍边弥漫着白色的雾气。翻腾的水池如同明月一样皎洁,好象天空悬挂的明镜。

人浮在水中鼻内充满了兰花的芳香,脸色热得好象三月的桃花艳丽欲燃。温泉水中萃集了万物精华,温泉水在地下与五湖七泽相通连。

这温泉水治疗疾病的功能无与伦比,日月盈亏全按照天道而行。水清清啊清气氛氲,热气腾啊头发迅速可干。

流淌在古楚国的流域,还可以浇灌宋玉家的稻田。就是让皇帝来泡泡这里温泉也是不错的,可惜地处穷山僻壤离长安太远。

温泉水只好跟随大流,奔赴到海,尽忠尽心,以微薄之心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