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唐诗宋词.苏东波<;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爱问知识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2.《蝶恋花》 赵德麟, 全诗及其解释赵令畤,即为赵德麟。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苏轼为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畤)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 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他借由元稹会真记的故事,创作了十二首诗歌。 这应该是你想要的。蝶恋花(商调十二首之一) (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 以不载于本集而出于小说,或疑其非是。今观其词,自非大手笔孰能与于此。 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话。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惜乎不被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 今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 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 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 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丽质仙娥生月殿。 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宋玉墙东流美盼。 乱花深处曾相见。 密意浓欢方有便。 不奈浮名,旋遣轻分散。最恨多才情太浅。 等闲不念离人怨。 (传曰:余所善张君,性温茂,美丰仪,寓于蒲之普救寺。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 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措。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 弱子**,犹君之所生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之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乃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曰:莺莺,出拜尔兄。 尔兄活尔。久之,辞疾。 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虏矣,能复远嫌乎?又久之,乃至。 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浅黛,双脸断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 因坐郑旁,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张问其年岁。 郑曰:十七岁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锦额重帘深几许。 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强出娇羞都不语。 绛绡频掩酥胸素。 黛浅愁红妆淡伫。 怨绝情凝,不肯聊回顾。媚脸未匀新泪污。 梅英犹带春朝露。 (张生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翌日复至,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族姻,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媒而求娶焉!张曰:予始自孩提时,性不苟合。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饭,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婢曰:崔之贞顺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谕情诗以乱之。不然,无由得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懊恼娇痴情未惯。不道看看,役得人肠断。 万语千言都不管。兰房跬步如天远。 废寝忘餐思想遍。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 密写香笺论缱绻。春词一纸芳心乱。 (是夕,红娘复至,执彩笺以授张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张京微谕其旨。是夕,岁二月旬又四日矣。 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树而逾焉。 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张生且喜且骇,谓必获济。及女至,则端服俨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家厚矣,由是慈母以弱子**见依。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氵失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而求之。 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妾,又恐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于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由是绝望矣。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屈指幽期惟恐误。 恰到春宵,明月当三五。红影压墙花密处。 花阴便是桃源路。 不谓兰诚金石固。 敛袂怡声,恣把多才数。惆怅空回谁共语。 只应化作朝云去。 (后数夕,张君临轩独寝,忽有人惊至。 惊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俄而红娘捧崔而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 曩时之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斜月晶荧,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也。有顷,寺钟鸣晓。 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而去。 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耶?所可明者,妆在臂,香在衣,。 3.唐诗宋词 蝶恋花 百度知道这不是《蝶恋花》,而是李煜的《虞美人》,似读si (四声)。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4.宋词蝶恋花 晏殊诗词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蝶恋花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