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宋代的词人的生平经历介绍,最好有点评价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父李格非,北宋齐州人(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编辑本段]二、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2.对宋朝的评价对宋朝一个真实的评价 在中国的历史里宋朝的名声很不好听.长期来说她是个积贫积若的朝代.但宋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从宋朝以后中国就在也没有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过领先的交涉. 一、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宋朝的时代的以真正的广泛的使用的.军事上开始使用了指南针用一军队的行军,并开始广泛的使用火药武器来装备军队. 二、经济上开始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就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只是由于蒙古人的侵略打断了我们的发展. 三、宋朝还是当时最重要的海上的贸易大国,泉洲,明洲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海上贸易的税收南宋时曾经达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四、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未爆发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朝代,这从 侧面反映了宋朝之富庶。 五、宋朝也是唯一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创造了前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财富。而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 六、宋朝也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在此以前,社会呈官僚(军阀、贵族、权豪)和贫民两大阶层分化的局面,前者把持政治经济一切权力,并且依靠世袭传递下去,后者依附于前者。而有宋一代,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他们经济上自足,又有独立的价值追求。比照西方,市民阶层的兴起正是文艺复兴的前夜,令人联想浮翩。 七、市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曲艺、说书、小说都在宋代成型并高度发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奢华生活让今人尤神往。 八、商业的繁华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宋朝有学生游行之空前绝后之事。皇帝亲为民间书院题名。终南北两朝,仅杀岳飞一大臣(想想前有来俊臣,后有明太祖剥皮实草),且又平反。人人都说宋朱理学禁锢思想,实则这仅为宋朝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小花而已,远不能反映宋代博大思想之全貌。 九、宋太祖是继秦始皇之后实际统一中国第一人…… 十、宋代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社会赈济系统。老百姓不怕天灾人祸,政府负责安顿灾民,接济粮食衣物。这和现代西方福利制度非常相似。 十一、宋代人具有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 十二、宋代主张藏富于民,尊重私有财产。这是近代西方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基础。 十三、宋代结社自由,民众广泛地组织起各种团体,体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社会。 十三、宋代是技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可惜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 总之,中国宋代成就本来可以是世界上第一个类似于近代西方文明的社会,又没有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野蛮扩张的暴戾。可惜它断送在野蛮人的屠杀中。 3.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的是宋代词人谁俞文豹《吹剑续录》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学士所指为苏轼,因其官翰林学士,故名。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画均称当时翘楚,其成就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 苏轼在词史上有特殊贡献,其词创造了多种风格,除传统的婉约清丽外,他的词或清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佳作极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后人将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誉为豪放词的代表。 《大江东去》本名《念奴娇》,因苏轼所作【赤壁怀古】脍炙人口,故又称《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此词笔力遒劲,雄奇壮丽,很能代表苏词的典型风格,故有所言。 4.你对宋仁宗有什么评价千古仁君宋仁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的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洪量宽容。赵匡胤927年出生,976年病逝,在世49年。960年,34岁时登基当了皇帝。在位17年。马上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不仅赵匡胤未杀有功大臣,这点比刘秀做的还好。尤其难得可贵的是: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纲之密邪!”赵匡胤于是制定了法律。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在这时期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也没有打成右派的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也有了宋词之盛。 而到了宋真宗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继位。则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而开了“四书”的先河。还有次出使北方的死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可见赵祯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赵祯碰到疑难案例都从轻发落,史称“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明.郑瑄《昨非庵日纂》)而非“严打”。他执政时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吧。就授其为司户参军(同上)。 仁宗在位42年,( 1022年--1063年)。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杰出君主。当然只是没有实现大一统,宋朝才没有被史家冠为所谓的“贞观之治”等,但老百姓生活在宋朝,却远比生在汉武帝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甚至不卖我“大宛马”也要必诛的时期更幸福。 重复一下一千年前赵祯所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第一个意思是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第二个意思是天下太平更比大一统更值得珍惜。 5.宋朝历史三次一合如何评价北宋继承的遗产是中唐、五代以来的衰败,面积比历代中原皇朝少,却也约略相当于四个半除俄罗斯外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 南宋的国土面积又比北宋减少三分之一。但北宋比盛唐丧失的,除了五代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之外,都是边远地区,而基本上保留了发达的内地。 记得在一次某书发行会上,大部分时间由一位先生高谈阔论,他强调宋朝经济“落后”,这当然是无知之说。其实,宋朝确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古代的人口统计数字不可信,按今人估计,唐朝极盛时的人口约八千万,而宋朝约有一亿。在古代手工生产时代,人口多,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大。 宋朝经济比唐朝有显著增长。中国传统所谓精耕细作,其实主要开始于宋代,表现为南方稻的亩产量有了提高,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稻麦两熟制。 古代当然不可能有经济总量的数字。但也有一些可作明显对比的数字。 唐朝供应京城的漕运粮额,往往是几十万唐石,水运和陆运最多达250万唐石。北宋的漕运额最多达800万宋石,一般定额为600万宋石。 (按:宋石容量还大于唐石)唐玄宗天宝年间,铜钱产量为32.7万贯,而北宋一般年产量为100万至300万贯,而最高记录为506万贯。 有人认为,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 唐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是唐诗,是公认的古代诗歌发展巅峰,唐诗胜于宋诗。但宋代文明胜过唐代文明的主要有教育、经学、科技、史学、宋词和散文六项,可知宋文明总的说来,是胜过了唐文明。 宋代在教科文方面继续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说宋朝军事“落后”,是不准确的。 在军事技术上,宋朝并不落后,例如古代黑火药的应用,主要是在宋朝,特别到南宋中后期,火药兵器已在兵器中占有相当比例。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是南宋初的胶西海战。 准确的说法应是宋朝在军事上孱弱或软弱。但也须作具体分析,例如对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而论,最顽强的抵抗对手就是南宋。 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 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力运用。 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消极接受中唐、五代的教训,着重于推行文官政治,实行崇文抑武,其军制是以牺牲军事效能,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为代价的。 宋朝继承自中唐以降丧失养马区的现实,缺乏马源,不重视骑兵的建设,而古代的骑兵犹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部队,主要以步兵对抗辽朝、西夏、金朝和元蒙的骑兵,就处于弱势。加之自北宋建国不久,就逐渐形成“守内虚外”、消极防御等军事传统,故其武力一直不振,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 逐步实行文臣统兵和宦官统兵,降至北宋末,举国竟无折冲御侮之将。 宋朝的治国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 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原则,北宋各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操作,还是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消弭各种内讧,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宋太宗始,以兴盛的科举制,造就了发达的文官政治。 官场中从重视门第到重视出身,是唐宋期的一大转变。文官政治,即“以儒立国”,对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是有正面影响的。 文官政治并不意味着就是保守,但宋朝文官政治的特点在总体上说则是保守。正如王安石讥评说,“因循苟且”,“侥幸一时”,不求振作有为,但求勉强维持,得过且过,缺乏行政效率。 宋朝形成了经学、教育和科举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和文化环境,这无疑又酿成中华文明在后来落伍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政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专制时代,政争又往往是十分残酷的。 宋太祖立下了秘密誓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北宋的政争少有诛杀,较为文明。 即使在北宋后期有三次大规模贬窜士大夫的运动,一般也不开杀戒。宋人称“古者士大夫多被诛夷,小亦鞭笞。 太祖皇帝以来,始礼待士大夫,终始有恩矣”。赵宋一代在强调皇帝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在中华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除后期外,将“异论相搅”作为“祖宗之法”,其初意是使“臣僚各不敢为非”。在较为宽松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宋朝台谏政治的发达,超越前朝后代。 在人治条件下,台谏政治固然有各种流弊。但按照儒家理论,台谏官作为政治上的反对派,行使监督权,发表异论,对于“扶直道”,维系一个时代的正派士风,有一定意义。 金元时代评论,认为宋政失之于“宽柔”。“宽柔”表现为对误国败事者有罪不罚,罚不当罪,罪废复用,所谓“赏重于罚,威不逮恩”。 宋朝的上层官员,大多治国救国无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发展到顶点,则是不管国家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治国和救国,却必须破坏他人治国和救国。 总的说来,北宋的专制政治有开明的成份,保守的成份,拙劣和荒唐可笑的成份,互相交织着。 宋朝的弊病有历代皇朝的通病,也有自己的特点。 6.如何评价大宋名臣寇准听过传统评书《杨家将》、《清官册》的人,都熟悉其中的"双天官"、"寇老西儿"。 这个足智多谋、为官刚正的大宋名臣,在民间颇有威望,堪与同时代的包拯相提并论。剔除说书艺人的美化成分,寇准在历史上也的确是位"治世能臣"。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吉县(今临渭区官底)人。他可算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 先中进士,随后作官,19岁就踏上了步步高升的仕途。小小年纪就步入官场,应是少年得志了吧?可惜,宦海沉浮,在名利场里摸爬滚打,哪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呢?寇准33岁做到了"副宰相",随后,三度拜相,可是,这三次权力颠峰,只维持了短短四年多。 戴乌纱43年,中间居然七次被贬。看来,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难于上青天呀! 元朝人脱脱主持编纂的《宋史。 寇准列传》,极为慷慨地总结了寇准一生的两件功德:其一,敢说话,为赵宋朝廷出了不少好点子;其二,不怕死,推动宋真宗过黄河打了个大胜仗,跟契丹人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此后一百年,宋辽两国相安无事。《宋史》里说:"(寇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 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 " 历史就是这样,"三七开"也好,"四六开"也好,后世评论起来,总是既说好话,也说坏话。寇准也不是毫无过错的圣贤,他为人处世那些"硬伤",根本瞒不过家眷、同僚和史官。 《宋史。寇准列传》刚刚夸奖了一顿,便开始"剥皮抽筋"。 这些刺耳的褒贬,恰恰是老百姓不想听、甚至不愿相信的。贤君明相、清官廉吏,都是民间集体臆造的"神",一旦这些精神偶像不完美了,理想的天平便会失去平衡。 尽管如此,魅力无穷的历史,还是要说"不中听的真话"。《宋史。 列传》短短几行文字,囊括了寇准的"三处硬伤":"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 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岂不信哉!" 一、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平心而论,寇准有才。 他看准的事儿,连皇帝都深以为然。很遗憾,寇准是个"急性子",如果自己的建议遭拒绝,他便粗脖子红脸,非得争出个一二三来。 《宋史》里记载:"(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竟敢拽着皇帝的衣服商量事儿,多大胆子?还有没有君臣礼仪、上下尊卑?尽管事后皇帝打哈哈,将寇准和魏徵相提并论;但"挽衣留谏",的确是招人腻味粗暴行为。 寇准跟皇上急,跟同僚也一样。动不动就唾沫星子乱飞,抢白对手。 尤其是"澶州之盟"以后,宋真宗格外器重寇准。寇准自己也飘飘然了,他居功自傲的牛气劲儿溢于言表。 一天,朝臣大会,寇准先走了一步,宋真宗便毕恭毕敬地目送这位肱股之臣。列位大臣看在眼里,谁不暗地里咬牙、冒酸水儿?第一个眼红的就是王钦若,若非这家伙进谗言,寇准还不至于失宠哩。 话又说回来,也怪寇准得意忘形,他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很难嘻嘻哈哈地跟普通人合作。 二、施恩图报,用人不当。 《宋史》揭了寇准这个短儿--用人不当。文献中写道:"(寇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 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 '"显然,寇准用人,全凭感觉。什么铨叙制度、升迁记录,统统滚蛋--我想用提就提谁,想免谁就免谁。 结果,他那双"慧眼"并不能取代文官选拔制度,反倒招来一群巧言令色的政客,也给自己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丁谓,才华横溢,却善于"溜须",他就是寇准一手提拔起来的新贵。 此人对寇准奉承备至。想不到,居然为开玩笑而结怨:中书省聚餐,菜羹沾污了寇准的长须。 "副宰相"丁谓立即跑上前,殷勤地为顶头上司拂拭长髯上的汁水、菜屑。寇准却半真半假地揶揄道:"一位堂堂大臣,怎么可以为上司‘溜须'呢?""溜须"一词,就这样栽到了丁谓身上。 丁谓从此衔恨,开始攻击、诬陷这位上司兼恩人,以致寇准远谪雷州。这个事儿怨谁?一方面,寇准嘴下无德,伤人太重;另一方面,丁谓的"溜须"的小动作,也的确叫人瞧不起。 寇准还有施恩图报的毛病--他既希望别人匍匐在地、感恩戴德,又喜欢外界俯首帖耳、敬畏顺从。老太爷式的官威,哪能人人畏服?据说,张咏在成都任职时,一听说寇准当了宰相,立刻对人撇嘴道:"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他甚至当面告诉寇准,细细读一读《霍光传》。啥意思呢?他认为寇准"不学无术"。 不只张咏批评,还有王旦呢,这位大臣公然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小话儿。他说:"(寇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 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三、奢靡纵欲,暴殄天物。 在老百姓心目中,清官都是海瑞那样刚直、包拯那样无私、狄仁杰那样睿智、于成龙那样清贫。 一切完美的道德要素,集体塑造成百代清官、万世廉吏。当然,这种一厢情愿的精神偶像,很难复制到血肉之躯上。 偏偏寇准不是个"两袖清风"的穷光蛋,而且,他也不愿意过那种吃糠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