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鉴赏中的对比

1.诗歌比较鉴赏

首先,要从基调出发,什么是基调,也就是作者的感情是喜还是悲。

这个一般能从诗句中感觉出来。读几遍就能感觉出。

然后,知道诗的基调,假如是凄悲的,他让你感觉到那种具体的感觉,比如是思乡还是念人,还是报国无门,对朝廷不满,孤高傲世的无奈,等方面。这个是必须弄清楚的。

如果弄不清楚,就请去诗歌中寻找关键字眼。一般7成以上的诗歌都会有关键字眼提示的。

题目也是一个好的提示。主要感情弄懂了,诗歌你也就懂大半了。

这个时候,要区别鉴赏两首古诗,也就不难了。你就可以从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来看,表达方式这是区别鉴赏两首古诗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

基本上他涵盖了艺术特色等,感觉上很虚的东西了。你就可以把表达方式说成艺术特色。

最后,从整体上比较下两首古诗的感情浓烈程度,那首感情更好啊,更能感人肺腑,如人心脾,那首更能引发人的共鸣。有明显高下之分的你可以说那首更好,如果不是很明显的 ,你可以说个有特色。

然后就行了 满意吗?。

2.诗歌鉴赏中 比较的问题怎么答,两首诗都说吗

晕了,你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呢?每一首诗歌的内容都不一样哦,只能先告诉你一点基础知识了,)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壮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以“烽火”“狼烟”“干戈”代战争,以“鸿雁”“锦书”“尺素”代书信.3、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4、炼字.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中“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主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男酬的苦痛。

3.诗歌鉴赏中衬托和对比有什么区别呢

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4.古诗对比赏析

唐末诗人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所以这里的空是人去楼空的意思,寓意荒废。

鹿柴(zhài)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而这里的空意思是指山的幽静,深渊。

所以他们要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5.关于诗歌对比的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历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就于此略见一斑。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意象,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的交错复叠迅即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后,诗人进一步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主题中的主题,予以充分的渲染。我们终于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意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诗中江与月的反复出现,这是该诗形成美的一个方面。“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白带通上贯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月亮由海面涌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满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紧跟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孤悬高空之中,若远若近,俗语无言,使人对着它不禁引起许多奇怪的疑问和遐想。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渐变得暗淡,逐步隐藏在海的晨雾的迷茫之中。然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辉散落在所有江树之上的落月。在一夜之间,自然界这个寂寞的天体就有如许的变化,是真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写活了。

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丽,珠帘内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辉,都是月与人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诨然成为一体了,从而创造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深邃的意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