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春的意象关键词:诗词创作 春*意象 原型批评 摘 要: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 用荣格的原型批评对这一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最早出现及当时创作者的心理,后世作品中的运用,在名称和象征意义上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 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意象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艺术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中,有关时间和空间的经典意象层出不穷,原型意义的内容被大大地扩展开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使原型概念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按照荣格创立的原型批评,我们知道,每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一个意象”,古典文学中的原型作为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古老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原型在文学作品中被有效地形象化,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原始意象即原型得益于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出现。原型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弗莱说:“(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里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 {1} 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的创作中,“春*”就是这样一种原型,它经常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意象。卡西尔曾说过:“艺术王国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而“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诉诸感觉的”{2},所以,春*的意象也就构成了一种诗的纯粹形式,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丰富历史内容和文化意蕴。 春*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 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生”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凝聚着无限思念。 春*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绪的载体。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怀念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春*意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广阔深远的时空意识。宇宙浩瀚无穷,亘古不变,春*的形象犹如灞陵伤别的年年柳色反复撞击着文人才士的心灵。 见春*而思念远方的亲人,这在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古代,是许多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而春*也成为一种原型,这一“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经过诗人们长期、反复地运用,产生了鲜明的象征意义。原型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便会使读者如同重温远祖的切身体验那样,受到强烈的感染。 荣格认为原型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意象。作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了某些原型;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则由这些原型而触动了积淀在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这时会突然感到酣畅淋漓,得到心灵的震撼,仿佛全人类的声音都在心中共鸣。 自从“春*”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原型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 李商隐曾把这个现象概括为:“见芳*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碧*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以春*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 江淹《别赋》:“春*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生,王孙游有情。” 李白《灞陵送别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 刘长卿《谪仙怨》:“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萋萋。” 独孤及《登后湖伤春怀京师故旧》:“山山春*满,何处不相思。”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更行更远还生。”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也出现春*原型,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为反衬,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李白《春思》:“燕*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从空间上表现异地的。 2.关于诗中春的诗句(整首,包括作者什么朝代,和诗名,4首) 爱问知《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惠崇春江晓景》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3.描写春天的宋词,完整的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三首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道亭西逢太首,篮与酩酊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卜算子 王观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4.唐诗中春字开头的诗句 有名字 更好司空图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刘媛 春风报梅柳,一夜发南枝。 钱镠 【没了期歌】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刘昭禹 春光怀玉阙,万里起初程。(《送人》) 田娥 春至偏无兴,秋来只是眠。(《闲居》) 虚中 春雨无高下,花枝有短长。(《春诗》) 徐安贞 暮雨衣犹湿,春风帆正开。(《云溪友议》) 孙光宪 晓厨烹淡菜,春杼种幢花。(《和南越诗》) 杜甫 小桃知客意,春尽始开花。(见《合璧事类》) 齐己 春晴游寺客,花落闭门僧。(见《西清诗话》) 王绩 【春桂问答二首】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杨凌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诗式》) 温庭筠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见《优古堂诗话》) 孟宾于 腊雪化为流水去,春风吹出好山来。(《雪霁》) 任玠 【梦中和句】 故国路遥归去来(山叟),春风天远望不尽。(玠) 郎大家宋氏 【相和歌辞·采桑】 春来南雁归,日去西蚕远。妾思纷何极,客游殊未返。 东方虬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李暇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罗敷初总髻,蕙芳正娇小。月落始归船,春眠恒著晓。 张祜 【相和歌辞·襄阳乐】 大堤花月夜,长江春水流。东风正上信,春夜特来游。 崔国辅 【杂曲歌辞·长乐少年行】 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草路旁情。 令狐楚 【杂曲歌辞·远别离二首】 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春来消息断,早晚是归时。 孟郊 【杂曲歌辞·乐府三首】 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 李义府 【杂曲歌辞·堂堂】 懒正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令狐楚 【杂曲歌辞·宫中乐】 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春风真有意,一一丽皇居。 卢纶 【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 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 杨师道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李义府 【堂堂词二首(一作题美人)】 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虞世南 【春夜】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5.5句诗中春字在第3个的诗句王维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就想到这一个。. 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不知道你要的是五言诗中春在第三个的诗句,还是五句春在第三字的诗句,如果是后者,好办的多了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远怀舍弟颖观等》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弱柳千条杏一枝,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 差不多了吧~ 6.诗词中春与秋的意象秋的意象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 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如: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 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春的意象春天,悄悄地来了。地上的冰雪融化了,慢慢浸渗入大地,给万物生长带去了新鲜的血液。 阳光也变得暖和,明亮了许多。在这样多彩的季节里,春!给人带来许多美的遐想,美的意境。 大地孕育着绿色的开始,人们也在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看着城市慢慢退却了冬的痕迹。远处的山依然披着银白的霞衣,为这春的开始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洁白的霞衣养育了大地生长的万物,也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就是生命的源泉。 看着眼前的一切。 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意念,让自己的心变的柔柔的,想起自己的生活,也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你们都好么?冬雪和寒冷即将从心底退去,而留在心里的那份雪中缘还会深深的留在彼此的心里么?我爱雪!爱雪的纯净,清凉,更爱它悄无声息带给人们那美好的意境。 随着季节的流失,它又为孕育新的生命带来丝丝甘露。 爱由此而生。 生出许多新鲜与美丽,生命由此变的更加灿烂,绚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一切都将变的多姿多彩。 7.古诗中的春诗词《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 ——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