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2.关于科举的诗句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名联谈趣》 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4、《琵琶记》 高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6、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7、《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无声玉满堂。 洒池偏误曲,留砚忽因方。 几处曹风比,何人谢赋长。 春晖早相照,莫滞九衢芳。 8、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去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9、恐是孙山朝升落、雏雁凯归草再升。 3.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含有雨字的成语或诗句最佳答案八方风雨 巴山夜雨 饱经风雨 暴风疾雨 暴风骤雨 毕雨箕风 别风淮雨 拨雨撩云 拨云撩雨 餐风沐雨 餐风宿雨 惨雨酸风 朝云暮雨 称雨道晴 驰风骋雨 冲风冒雨 础泣而雨 础润而雨 楚梦云雨 楚天云雨 楚雨巫云 楚云湘雨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春风雨露 春雨如油 粗风暴雨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 弹雨枪林 东风化雨 断雨残云 对床风雨 对床夜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翻手云覆手雨 翻云覆雨 风车雨马 风驰雨骤 风吹雨打 风调雨顺 风风雨雨 风鬟雨鬓 风霜雨雪 风潇雨晦 风行雨散 风雨不测 风雨不改 风雨不透 风雨对床 风雨共舟 风雨晦冥 风雨晦暝 风雨交加 风雨连床 风雨漂摇 风雨飘零 风雨飘摇 风雨飘飖 风雨凄凄 风雨如晦 风雨如盘 风雨如磐 风雨时若 风雨同舟 风雨无阻 风雨萧条 风雨摇摆 风栉雨沐 覆雨翻云 甘雨随车 怪雨盲风 汗如雨下 旱苗得雨 和风细雨 虹销雨霁 呼风唤雨 挥汗成雨 挥汗如雨 箕风毕雨 急风暴雨 急风骤雨 疾风暴雨 疾风甚雨 疾风骤雨 疾雨暴风 见风是雨 今雨新知 久旱逢甘雨 旧雨今雨 旧雨新知 旧雨重逢 枯苗望雨 苦雨凄风 狂风暴雨 狂风骤雨 阑风长雨 阑风伏雨 雷声大,雨点小 泪如雨下 泪下如雨 梨花带雨 栎阳雨金 撩云拨雨 列风淫雨 蛮烟瘴雨 满城风雨 盲风暴雨 盲风妒雨 盲风怪雨 盲风晦雨 盲风涩雨 袂云汗雨 密云不雨 谋臣如雨 沐雨经霜 沐雨梳风 沐雨栉风 暮雨朝云 牛毛细雨 欧风美雨 怕风怯雨 滂沱大雨 沛雨甘霖 喷雨嘘云 飘风暴雨 飘风急雨 飘风苦雨 飘风骤雨 瓢泼大雨 凄风楚雨 凄风寒雨 凄风苦雨 凄风冷雨 栖风宿雨 泣涕如雨 泣下如雨 枪林弹雨 枪烟炮雨 枪烟炮雨 倾盆大雨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上雨旁风 十风五雨 十雨五风 暑雨祁寒 宿雨餐风 随车甘雨 随车夏雨 随车致雨 涕零如雨 殢雨尤云 殢云尤雨 粜风卖雨 听见风就是雨 吞风饮雨 未风先雨 未雨绸缪 握雨携云 巫山云雨 巫云楚雨 五风十雨 夏雨雨人 咸风蛋雨 祥风时雨 硝云弹雨 斜风细雨 携云握雨 兴云致雨 星离雨散 腥风醎雨 腥风血雨 杏花春雨 杏雨梨云 魆风骤雨 血风肉雨 血雨腥风 烟霏雨散 烟蓑雨笠 夜雨对床 蚁封穴雨 尤云殢雨 友风子雨 雨鬓风鬟 雨僝风僽 雨僝云僽 雨愁烟恨 雨凑云集 雨打风吹 雨栋风帘 雨断云销 雨覆云翻 雨膏烟腻 雨过天青 雨过天晴 雨恨云愁 雨后春笋 雨后送伞 雨迹云踪 雨巾风帽 雨井烟垣 雨笠烟蓑 雨帘云栋 雨鬣霜蹄 雨淋日晒 雨淋日炙 雨零星乱 雨零星散 雨露之恩 雨霾风障 雨沐风餐 雨泣云愁 雨散风流 雨散云飞 雨散云收 雨收云散 雨顺风调 雨丝风片 雨宿风餐 雨蓑风笠 雨蓑烟笠 雨条烟叶 雨卧风餐 雨消云散 雨歇云收 雨旸时若 雨约云期 雨沾云惹 雨僽风僝 雨踪云迹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云布雨润 云布雨施 云朝雨暮 云愁雨怨 云翻雨覆 云飞雨散 云交雨合 云期雨信 云期雨约 云情雨意 云收雨散 云屯雨集 云消雨散 云行雨洽 云行雨施 云尤雨殢 云雨巫山 瘴雨蛮烟 招风惹雨 栉风沐雨 栉风酾雨 栉沐风雨 骤风暴雨 骤风急雨 骤雨暴风 骤雨狂风 22毕雨箕风 别风淮雨 拨雨撩云 拨云撩雨 餐风沐雨 餐风宿雨 惨雨酸风 朝云暮雨 称雨道晴 驰风骋雨 冲风冒雨 础泣而雨 础润而雨 楚梦云雨 楚天云雨 楚雨巫云 楚云湘雨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春风雨露 春雨如油 粗风暴雨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 弹雨枪林 东风化雨 断雨残云 对床风雨 对床夜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翻手云覆手雨 翻云覆雨 风车雨马 风驰雨骤 风吹雨打 风调雨顺 风风雨雨 风鬟雨鬓。 4.关于“科举考试”的励志诗句有哪些1、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第报家人》 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5.有关古代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 6.关于“科举”的诗句有哪些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2.《放榜日作》唐:韦庄 一声开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雾中龙乍变, 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 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 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 4.《看榜日》唐:刘沧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 变化春风鹤影回。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5.《登第报家人》 宋: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