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儿童顽皮淘气的诗句有哪些1、《村居》清代: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所见》清代: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5、《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2. 描写小孩子调皮的句子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形容孩子调皮的说说【篇一:形容孩子调皮的说说】1、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描写孩子调皮的句子。2、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二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喜鹊窝。3、翠儿是这里远近山区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价雨淋日晒,就是淋不萎,晒不黑,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4、小菊到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5、她在脏衣服上打上肥皂,就?哼哧哼哧?地搓起来,一个个小肥皂泡儿从衣服上冒出来,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大堆白沫子。6、哇,一串串晶莹滴翠的葡萄密密麻麻吊挂在栅栏上面,我终于来到着名新疆的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北的山谷的葡萄沟。7、我刚打开课本,忽然看见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图画。描写孩子调皮的句子。?鹿,我最喜欢的梅花鹿,画下来。?我心里想着,打开画氏,拿起画笔,三下五除二就勾出了一只小鹿。可是,由于我没有细致观察,把鹿头画成小山羊的头了。这多不好看哪!擦掉重画,可又画得偏右了。我只好在纸的左边另画了一只鸭子在河里游水,又把鹿头 3. 迷描写小孩顽皮地诗句有什么池上 [作者]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村居 [作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作者]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描写调皮孩子“动作”的诗句有哪些1.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释义:最开心的是小儿子无赖,躺在溪边剥莲蓬。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释义:小孩子为了追逐黄色蝴蝶跑得飞快,蝴蝶飞入菜花从中不见了。 3.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胡令能 释义: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4.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白居易 释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采了白莲回来。 5.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高鼎 释义:小孩放学回来得很早,连忙趁着刮东风的时候放风筝。 6.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所见》袁枚 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5. 求形容处在童年事情的小孩生命蓬勃、活泼淘气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鸳.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 6. 描写夏日儿童顽皮的诗句富,老少!观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读书让我告别了平庸.古人有“不读诗,无以言”,今人有“不读书,何以言”的论调.确实是这样,读书可以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情感,提高我的阅历,自然也就与平庸绝缘.读书可以让我发觉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美好;读书可以让我在阅读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离.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沟通的快乐.无论在清晨,还是在黄昏,手捧一本泛着清香的书,坐在沁着凉意的草地上,让碎碎的阳光懒懒地撒在身上,然后在青草与阳光的味道中,用长着触角的心灵抚摸和领略书中的奥秘,领略在其他地方领略不到的快乐与安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