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各具特色的诗句

1. 推荐几个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的诗句

1、《雪梅》——作者: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使至塞上》——作者: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早发白帝城 》——作者: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悯农二首》——作者: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的诗句求类似的诗句,我记得以前好象看到过拿

雪梅卢梅坡《雪梅》赏析 雪 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

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3. 描写各种地方特色的有意思的小诗.是一首诗里描写许多地方特色的,

美丽富饶的歙县,历来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谢灵运唱她“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 沈约吟她“千仞为乔树,百丈见游鳞” 李白赞她:“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权德兴歌她:“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 范成大诵她“千峰森隐现,一气淡回互”.历史延伸到当今,则游客更多,吟咏更斑澜.郭沫若赞曰:“松徒岩上出,峰向雾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摇”.邵燕祥面对橙黄硕大的枇杷挥毫写道:“枇杷无言,下自成蹊.异口同嗜,酸甜自知.” 流沙河更饱含激情的吟唱:“浔阳琵琶三弹,歙县三潭枇杷;琵琶三弹涌清波,三潭枇杷把挂金霞.琵琶、枇杷,留连难返,主人忘归客不发.”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虽遗憾不已,但来到西干山麓,见山清水碧,风景宜人,陶醉不已,赞叹不止,即兴留下诗一首:“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木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纪念李白,将太平桥之下 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每当皓月当空,河水如银,塔影桥身,风轻水 吟,碧波搅碎月色,那是一种极致之美.。

4. 求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的古诗各一首.

春 1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唐 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夏 1唐·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王安石 《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秋 1《塞上行作》唐 刘得仁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2《昊天观新栽竹》唐 刘得仁 清风枝叶上,山鸟已栖来.根别古沟岸,影生秋观苔.遍思诸草木,惟此出尘埃.恨为移君晚,空庭更拟栽.冬 1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 2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5. 形容特色的词语有哪些

原发布者:沧海拭轩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