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来形容干旱了很久却不下雨,农民期盼下雨的诗句1、《观祈雨》——唐代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译文: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2、《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韵》—— 宋代陈宓 欲见高田翻稏,不辞廿里陟崎岖。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还能救得无。 译文:想要在高山的田野里看到禾苗,不计较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来到此处。过山以后,三分之一的幼苗都死了,连雨水也救不了它们。 3、《赤日炎炎似火烧》——明代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译文:烈日当空好似天在下火,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扩展资料 求雨,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历史就有记载,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 求雨习俗并非中国所独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过求雨习俗。求雨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也是人们使用某种类似的巫术的方法祈求上苍满足自己愿望的古传习俗。 在中国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 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2. 形容“干旱了很久却不下雨,农民期盼下雨”的诗句是什么1、《赤日炎炎似火烧》 年代:宋 作者: 宋无名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观祈雨》 年代:唐 作者: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韵》 年代: 宋 作者: 陈宓 欲见高田翻{禾罢}稏,不辞廿里陟崎岖。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还能救得无。 4、《华岳》 年代: 唐 作者: 薛能 簇簇复亭亭,三峰卓杳冥。每思穷本末,应合记图经。 发地连宫观,冲天接井星。河微临巨势,秦重载奇形。 太古朝群后,中央擘巨灵。邻州犹映槛,几县恰当庭。 鹤毳坛风乱,龙漦洞水腥。望遥通北极,上彻见东溟。 客玩晴难偶,农祈雨必零。度关无暑气,过路得愁醒。 羽客时应见,霜猿夜可听。顶悬飞瀑峻,崦合白云青。 混石猜良玉,寻苗得茯苓。从官知侧近,悉俸致岩扃。 5、《祈雨》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折腰为米颜常腼,负耒躬耕意自甘。 积谷千牛多骨相,年年祷雨到云庵。 3. 农村人对雨的期盼描写句子《马来的雨》练习(含答案) ⑴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⑵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这是还在上海的我,用对江南雨的思维模式而习惯的联想异乡的情景。 ⑶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大一样。 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水花的。 ⑷马来的雨并不是那种缠绵的江南雨。 它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1.作者要写马来的雨,为什么要先从江南的雨写起? 作者用江南的雨来想象马来的雨,一方面表现了对马来雨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将马来雨与江南雨作对照,说明马来雨独具特色。 2.联系全文,说说江南的雨和马来的雨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江南的雨缠绵、飘洒、温柔;马来的雨爽快、干脆、利落,不烦人。 3.第⑷段划线句子“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语言精致工整。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句子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非常形象地表现了马来雨干脆利落爽快的特点。 ⑸此时还是雨季,可不知为何却少雨。烈日下的丛林看上去呈现焦虑的枯色。 于是,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一个“盼”字将旅途拉得好长。终于,在不抱希望的时候雨却把希望浇成了果实。 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 4.第⑸段划直线的句子突出了作者期盼下雨的心情。 5.第⑸段画曲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不抱希望的时候雨却不期而至”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文由“雨”而想到“浇”,并因此把希望的实现比成果实的成熟,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比改动后的句子更形象生动。 6.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从内容看,这段话描写了对马来雨的期盼,从侧面表现马来的雨的魅力,为下文蓄势;在结构上,是下文三个方面写马来雨的总起段落。 ⑹在高脚屋,那雨时给你“听”的,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高脚屋之所以在东南亚流行,就因为它有不会被雨水浸着的好处。 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雨骤时,沿铁皮凹槽泻下的水帘声响从四壁迫来,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偶有大雨点击在铁皮上,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高脚屋往往掩在绿阴丛中,那雨打在宽宽的芭蕉叶上,声音变得很圆润,和那屋顶上的声响构成刚柔两个声部,交响成曲。据说有钱的马来人要么迁居城里,要么盖起高楼瓦屋,舒适时肯定的,但这听雨的享受也没有了。 ⑺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 7.第⑹段从听觉角度描写马来的雨,写出马来雨声音动听(富有韵味)的特点。 8.第⑹段画线的句子“那雨点敲在上面”和“偶有大雨点击在铁皮上”,句中的动词“敲”和“击”都是表示雨滴落下来的意思。那么这两个词能否交换使用呢?为什么? 不能。 “敲”字照应下文“韵味”二字,写出雨点很有节奏。“击”和“大雨点”相对应,显示出雨点落下来时的力量。 9.文中说:“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韵味”二字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雨骤时,是“金戈铁马”的急迫;雨稀时,细细的碎乐里夹杂着重音节;屋顶铁皮锌板上的雨声和雨打芭蕉的声音构成了刚柔两个声部。 10.这段描写化用了很多诗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金戈铁马声盈屋”。说说这些诗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水声音的清脆和急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11.作者为什么说“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 因为有钱的马来人要么迁居城里,要么盖起高楼瓦屋,没有了高脚屋和屋顶上的铁皮锌板,这听雨的享受也没有了。 ⑻在街道上,那雨是让你淋的。马来西亚的城镇,街道两边大多是骑楼,是给行人遮阳或避雨的。 这里四季如夏,遮阳是必须的,但挡雨未必需要,燠热时分冲冲凉是何等的快意。路上行人几乎未有见带雨伞的。 旱季雨是奢侈品;雨季当然要尽情享受一下的。 ⑼马来的雨很劲。 在槟城街头,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__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雨急,水滴也重,可打在身上并不痛,滑滑的淌到地里去了。雨不凉,可暑气不再有,心里温温的有了点春的感觉。 马来西亚的车很多,世界各地的名车几乎都能见到,这里的车价与其他物价相比似乎不贵,因此私车并不罕见。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的__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 驾车乘车的人在空调里没有暑苦,当然也体会不了那雨的清凉,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 12.第⑻段划线句“雨季当然要尽情享受一下的”中“当然”一词不能删去,是因为“当然”在这里起强调语气的作用,用在这里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人们享受雨水的欣喜之情。 13.选择恰当地动词填入空格内:飞、溅、打、甩、拉、抛 ①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溅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②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 14.第⑼段从触觉角度写了马来的雨。文章说“马来的雨很劲”,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 ①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