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211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5261,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4102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1653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版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权,才一一有着落。 2. 早发白帝城表现江水流速快的是那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下面是百度到的: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3. 形容水流速快的成语一泻千里 [yī xiè qiān lǐ]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出 处 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水流湍急:形容水势急速,水流非常急,江河水的流速急,势头猛。流急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回流北岸,其势郁蒙,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 奔流不息 [bēn líu bù xī] 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