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什么句子可以赞美闽侯古人吟讼闽侯诗词选录-方山(五虎山) 方山 (宋)朱熹 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义溪八咏 (明)王应山 三峰齐太华,去天不盈尺。碧色拟琅歼,立地如卓笔。(三琅峰) 溪流有深浅,竹色无古今。金风敲万玉,潭底作龙吟。(万玉潭) 遥空净微云,前溪印明月。疑有钓月人,溪风动林樾。(钓月矶) 巨石如建鼓,半空时有声。岱顶飞金鸡,西冈迭和呜。(石鼓山) 探禅入丛林,溪沙如布金。经声发烟磬,共接海潮音。(潮音阁) 问津知几许,曲曲三十六。扬帆任好风,棹歌山水绿。(大义渡) 当年曲郡人,过家荣佩紫。奕叶际明时,冠盖仍新里。(荣绣里) 古榕夹官路,树影入波心。行者喜从桥,赤日生绿阴。(绿云桥) 游枕峰寺 (宋)刘克庄 石磴招提古,松萝暝不分。排云双树转,隔水一钟闻。林影迎残雨,山光倚夕曛。醉来归路远,秋思正纷纷。 饭枕峰寺 (宋)王十朋 门外峰如枕,宣眠清净身。禅僧自面壁,谁是枕峰人。 饭罢匆匆别,劳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 淘江 (明)周元 干章乔木珍螺渚,百顷澄光带越城。到邑潮通沧海色,环洲山峙此江清。镒湖自是同流赏,文采那应独擅名。渔浪细吹银绮合,鸥波才动翠绡横。盈盈杨柳牵丝断,泛泛芙蓉夹镜生。解道元晖遗雅韵,却令太白擅佳声。孤云淡影秋逾静,碎月摇光夕向明。销尽客愁何处望,逋翁楼上有余情。 以上可供参考 2. 形容福州的诗句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 3. 跪求 赞美闽侯的作文 高分暑假里里的一天,我们全家人和郭叔叔一家人一起去闽侯森林公园游玩。 我们在棋盘寨吃午饭,这里真是一处避暑休闲的好地方,瞧,走道都是由竹子铺成的,两边还有供行人休息的 竹椅呢。寨外山清水秀,潺潺的溪水缓缓流过,哼着欢快的歌谣。一道道充满乡村气息的美味佳肴让装满了山珍海味的胃接受了一次洗礼,玉米,产都蚕豆,地瓜,花生。。。.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丰收的田野上。 吃饱喝足后,我们坐上车,开始向森林公园驶去。我们的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前行,每当甩过一个弯,回头望望我们曾驶过的路,早已被一片又一片的绿色覆盖。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到达森林公园的大门,买了票后,我们在一位导游的带林带领下,进入了公园。 “看,这就是美国松。”导游指着路边高大翠绿的松树对我们说。走着走着,我看见有两棵树紧紧地“抱”在一起,“咦?这两棵树怎么长在一起啊?”我不解地问导游。“这就是著名的夫妻树啊。”导游对我说。我听了,这才恍然大捂,怪不得这两棵树会抱在一起呢。正当我寻思夫妻树时,一棵长着三根树干的树进入我的视线,导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是一棵树长着三根树干,而夫妻树是两种不同的树长在一起。”听完导游的讲解,我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而惊叹。 走着走着,路边窜出几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整齐地蹲坐在路边,好像在排队欢迎我们似的。我见它们这么可爱,就不由自主地从包里摸出橄榄,我当心它们不会剥橄榄,就将袋子撕了,将橄榄丢给它们,妈妈看见了,对我说:“直接仍给它们就行了,它们自己会剥。”我半信半疑地又扔了一粒,果然如妈妈所言,这只聪明的小猴子用牙齿将袋子咬破,心满意足地享受自己的美食。“看,树上还有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猴宝宝呢。”我朝妈妈指着的地方望去,果然有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小猴,小猴还不时从母亲的怀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窥视着我们。 峰回路转,渐闻水声潺潺而倾泻于山野间,水库也,在岸边,有许多人坐在柳树下垂钓。曲径通幽,虽然找不到什么禅房,但路边的花木还是值得一看的,况且这里横柯上蔽,让我们感觉在昼犹昏。不要说姿态各异的树藤,令人眼花缭乱的野花野草,更不要说千奇百怪的石头,翩翩飞舞的彩蝶,单是那勇往直前的溪水就足以令我们销魂,虽算不上千丈见底,但也够得着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听,有瀑布下泻的声音。”我对大家说,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否有瀑布,近了,近了,声音越来越清晰,水流如同千军万马,势不可当,汇聚成一股巨流,从悬崖上往下泻,“这就是捣珠滚玉瀑布。”导游对我们说,只见瀑布如珠帘般从山崖上泻下,撞击在石头上,溅起珍珠般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静谧的山涧奏起生命的乐章。望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人生不就如这溪水一样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沿途充满诱惑的风景,但我们却不能留恋,人生要前进,就必须如同溪水一样视风景于无睹,勇往直前地向前奔去。瀑布的形成也许是这些溪水生命中的一大颠峰,但它们最终还是要以小溪的形式继续探索前方的道路,这不正如我们的人生终将回归于平平淡淡之中吗? 三潭瀑布可谓是众多瀑布中最奇特的一个。瀑布经过三个峭壁,形成三个形态各异的瀑布,第一条瀑布如一条条因吧一银白色龙飞奔而下,第二条瀑布则如泉水般缓缓流下,第三条瀑布则从悬崖峭壁上奔流而下,因为我有恐高症,所以我们未能登上与地面相差150米的吊桥上观看第三条瀑布的壮丽,但从它那嘶吼的巨响,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起初二时,学校组织去福州森林公园游览的事。森林公园,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走进森林,感受自然,但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只让我们参观博物馆,虽然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但我总觉得比起今天的闽侯森林公园之旅,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这大概是我们没有亲身体验大自然吧。 4. 有关福州名胜古迹的诗句有哪些《游鼓山喝水岩》 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诗词】: 昔闻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 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本诗题为《渡浮桥至南台》,作者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误国,一生满怀报国赤诚之心,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获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小官。次年秋,调充福州决曹(掌管刑狱),为官两年。 三十年正月,离福州北返临安。此时,陆游诗名日盛。 其诗雄浑奔放,饱含爱国热情,常又感慨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他曾受到孝宗召见,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至南台”诗写于他首次调福州任职时,为慕南台山(今仓山)天宁寺胜迹而渡浮桥前往,因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浮桥,是福州闽江万寿桥的前身,横跨台江。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为梁”,这就是诗中所称可行“九轨”之道。 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桥南建天宁寺。”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万寿桥”。 本诗写作者一踏上浮桥,即为眼前景象所震撼:闽江中千艘木船用铁链、藤条相连接,一字摆开,横亘中流,浮桥稳如磐石,许多车辆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涛”之上,场面极为壮观。面对怒号的江风,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再次激起,报国无门的愤懑再次填满胸臆:联想国难当头,民心不平,耳际如闻战鼓号角,眼前如见黄沙旌旗,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激战正酣…… 天宁寺的钟鼓,打断了他的思绪;南台岛的墟烟,使他重又回到现实中:晨钟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时序变化;墟落烟云,遮断了人民苦难的图景。 眼前安静宁谧的生活,自然岁月的迁移,更使作者难掩心中的隐痛。想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负无由得伸,登山临水,倍增感慨。 为忧国忧民而生的白发已布满双鬓,但他满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无奈之下,只能独坐榕阴,借酒浇胸中块垒,吹奏横笛,以排遣苦闷,由此诗也可见陆游时时处处难以放下的执著的爱国情怀。 5. 描写唐朝长安繁华的诗词文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6. 形容大山的诗句写山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