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慨人生或感慨王朝衰败的诗句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惜时 无名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将进酒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曲江二首 杜甫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喜友至留宿 白居易 人生开口笑,百年都几回? 咏怀 白居易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哭殷遥 王维 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 清明 高翥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踏莎行 晏殊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2. 描写大唐盛世和衰落的诗句描写大唐盛世的有: 过华清宫 杜 牧 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描写衰落的有: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 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日圣明天子事, 景阳宫井又何人。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3. 哪句古诗形容朝代要衰退,走下坡路杜甫的三吏三别,还有《月夜》、《春望》、《哀江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兴趣去搜一下杜甫,他的大部分诗都描写了唐由盛转衰,只能说他生的时代如此,诗风也如此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4. 形容从鼎盛到衰落的诗句有哪些1.《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过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登高》 唐代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蜀相》 唐代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 描写兴盛转为衰败(灭亡)的诗句,越多越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王导与谢安: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