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一个人有书生气的成语【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温良俭让】温:温和;良:善良;俭:节制;让:忍让。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彬彬文质】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济济彬彬】济济:庄重恭敬;彬彬:温文尔雅。仪态庄重,举止文雅。 【客客气气】指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礼度委蛇】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尔雅温文】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凤叹虎视】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高尚娴雅】文雅、优美的动作与才艺。 【高谈雅步】高谈:广博无拘束的谈论;雅步:文雅的举止。无拘无束地谈论,举止文雅。 【口吻生花】比喻谈吐文雅。 【儒雅风流】①文雅而飘逸。②指风雅淳正。 【斯斯文文】形容举目文雅。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温文儒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雍容大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雍荣尔雅】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尔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雍荣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雍荣闲雅】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雍容闲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坐镇雅俗】坐镇: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风雅之士或流俗之人。 2. 描写古代书生气男子外貌的句子或段落1。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2。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3。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4。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话说偶一直粉怀疑山涛暗恋嵇康GG呢) 5。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6。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7。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8。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9。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10。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1。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12。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13。卫阶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阶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阶。 (某冷感慨:哎,长的太好果然也不是好事啊!可怜滴小卫筒子~~~) 14。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这一句让偶无语鸟)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15。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3. 描写姜维的诗句有哪些1 少年初出天水关, 每论战,诸葛善。 万里戎机,临危坐不乱。 铁马不掩书生气, 点江山,图兴汉。 九伐争奈蜀道难。 常妙算,敌心颤。 东风正好,几度伤心还。 千古智勇后庭患, 易水寒,骚人叹 2 不以成败论英杰, 天意难违终不悔, 遗事尤可谱诗篇; 水气澹澹照勇烈。 余风习习颂忠义, 伯仲是非多赞毁, 力挽狂澜心无偏; 约似砥柱中流间。 3 潇风雨剑门秋 伯约祠堂亘古留 生尚设谋诛邓艾 死当为吏杀谯周 中原有土都归魏 左袒无人复为刘 斗胆尽储亡国恨 九泉应诉武乡侯 4 古路松,回清风。中原梦,终成空。 生身出魏土,扬名在蜀中。 当年识破武侯计,也尝对阵赵子龙。 流传得师徒佳话,立下了冲要奇功。 九伐难继,来去匆匆。 功高难防小人恶,屯田奈何主昏庸。 何惧那蜀汉成画饼,且将仇敌作弟兄。 空传下十发连弩,可惜那三尺青锋。 三国时人中龙凤,蜀江延绵恨流东 4. 有没有可以形容一个人很烦的诗词行路难·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5. 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靠,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书生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 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 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 他的对僧诗书生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 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书生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书生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 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书生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书生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 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书生气"的。 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书生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书生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