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内圣外王的诗句

1. 内圣外王 成语

【成语】: 内圣外王

【拼音】: nèi shèng wài zhǔ

【解释】: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拼音代码】: nswz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内圣外王造句:

(1) 但在经世致用方面,湖湘学派竭力避免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缺陷,表现出独特的经世风格。

(2)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3)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4) 坚持“内圣外王”之道是达成企业领导者魅力的必备法则。

(5) 内圣外王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和学术的三重理想人格涵义。

(6) 传统的圣人观是内圣外王,自然与名教兼至的天纵之才。

2. 内圣外王的意思 什么叫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著《庄子·天下篇》。庄子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白话翻译就是: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无处不在。”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

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虽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提出,内圣外王的统一也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圣外王。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圣外王

3. 求一篇关于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以及认识方面的文章,2000字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

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

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

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

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中国文化统一世界的文明模式 我们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属国,明王朝的附属国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的国家服气,“臣服”而自愿加盟的。

明王朝的很多附属国模式就是将来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虽然它有足够的武力征服其它国家,但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实力(道德)说话的。尽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不能没有武力。

当人的觉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只需一番合乎规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归心了。当人还不开化,或是很野蛮时,这时就需要一 定的威慑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

当他们来入侵时,就要保证一定能打败他们,这时就需要自身的强大。 如果你强大了,大家都来归顺,赶都赶不走;如果你落后虚弱了,大家都会离你而去(国家独立),留都留不住,留住的只是矛盾和战争。

如果中国现在世界第一强国,我看谁也不想从中国独立出去受穷。如果你自己贫穷落后,谁也不愿跟着。

4. "内圣外王"全文是什么

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浅议“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

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展开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浅议“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

5. 内圣外王'的境界

几年前,在我主讲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课堂上,学生们跟

我谈到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遇挫折失败,身心便受重创,

或萎靡不振,或精神崩溃,甚至自寻短见,并列举事例若干以为证。

我在震惊、慨叹之余,不由得思索起造成这类悲剧的原因所在,深感

现代人格教育的流弊之严重。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格教育只注重给受

教育者灌输如何进取、如何建功立业的思想,却忽略了让其具备一种

健康的心态,达观的境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传统的

人格理论告诫人们,在入世有为的同时必须具备豁达、超越的精神境

界,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保持

镇定从容的心态,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且会使人稀释或缓解因为

遭受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重新奋起。在这方面,道家、玄

学家及禅宗所作的探索尤其值得今人注意,其学说中的有益成份也值

得今人汲取。

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粹是“内圣外王”,各家各派均以其作为

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但各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

大致说来,儒、墨、法三家的“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以追求一种

崇高的道德境界;其“外王”是从事政治实践及其它社会事务,以建

功立业。道、玄、禅三家的“内圣”是追求一种超越而自由的精神境

界,其“外王”则是指从事俗务,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可以说,儒、墨、法三家所设计的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代表着人们

对至善的追求;而道、玄、禅三家所设计人的人格则是一种逍遥人格,

代表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内圣外王”的人格

结构至少从形式上代表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实质上这两

个侧面又是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又是

“内圣”的条件,缺少任何一面,人格形态都不会完美。对完美人格

的追求,便形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因此可以说,“内圣外王”

不仅是古人理想的人格观,而且是古人理想的处世哲学。中国古代的

知识分子,或者向往道德人格,成就德业;或者向往逍遥人格,追求

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一知识分子一生只追求一种人格形态,实际

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当他得意之时便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道德人格,

而当他失意之时便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逍遥人格。

至今为止,在学界尚未见以“内圣外王”作一总标准来衡量和评

判各家人格理论的专著,故拙著在发凡起例方面即颇费苦心,而在广

泛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所作的分析和论述中,亦颇有探赜索隐之处,

一些观点实为发前人所未发,如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语旨的阐释,

对墨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抉发,对《易传》、《大学》、

《中庸》人格论的探析,对玄学人格论所代表的文化转向的论断,对

儒家把一切社会实践均视为道德实践这一泛道德主义思想影响下的

“外王”观的揭示以及对中国传统人格理论之现代转化问题的思考等

等。拙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格转型的问题,主张现代理想人格的建

构必须以传统人格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人格理论中的有益成份。

拙著认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理想人格,应该真善美统一、利

己与利他统一、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统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

外”统一的人格。

6. 内圣外王的引申义

《周易》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母体,为后世各家学说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其阴阳两元的概念也深深影响后世哲人的思想。阳的描述见与“乾”卦,其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义有积极的、向上的、阳亢的、攻击性的等等引申义。而阴的描述则见于“坤”卦,其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样,其引申为消极、保守、包容、温顺等等含义。阴阳两元相生相克,既运动又互为平衡,“运动”是万物的恒态,“平衡”是易的追求。

所以师承《周易》的道、儒两家,其修身都强调阴阳平衡。儒者,属于内阴外阳。

谦逊、宽容等等“阴”性品质,是他们必备的素质;学习各种显学,是为了能够入世;通过入世来影响世界,是他们的使命;内圣外王,是他们的修身理想。道者,内阳而外阴。

《道德经》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锐)之,不可长保。”道家之人,深知刚则易折的道理,他们以出世的态度让自身能够远离祸端,却又不时的从他们注视俗世的眼光中流露出影响世界的渴望。

在他们看来,消极的出世,或许只是为等机遇而已。正如林语堂所言,道儒有如硬币的两面,本身亦互为阴阳,而国人也同时具备两家的属性,一个人得意时,是儒教徒,而失意时,却信了道。

此等迥异,盖因两家同源而互补,对于不同时期的受众,有不同的功效吧。儒道都强调平衡,而两者又互为平衡,真是奇妙啊。

法家倒是一阳阳的典型,失了平衡,先天不良,其政权爱走极端,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可长保也。

7. 什么叫“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内圣外王编辑“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link?url=CfV4TrqXeAjA5fg0TfkCgtiNgLCyc46LMQ_j_IGR8OBVXZ0juy_oQ3Y36zOPa9xY

8. 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

出自《庄子·天下篇》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èi shèng wài wáng,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从现存史料上看,“内圣外王之道”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现录其文于后: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无处不在。”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内圣外王”之修行,止私心,禁私欲,乃是修己达人、德化王道的主要途径。“外王”似乎比“内圣”要难,所以,儒学自创派起,未有成王者,孔老夫子也仅得“素王”之荣誉称号而已。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扩展资料

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内圣外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