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韩非的诗词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3、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 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9、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0、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说难》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1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2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25、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7、探其怀,夺之威。 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8、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2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30、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31、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3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33、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34、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35、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36、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37、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38、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3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4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41、自胜谓之强。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2.赞美韩非子的诗词有哪些赞美韩非子的诗词如下: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西汉.司马贞《史记正义》“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势理。 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汉.司马光《资治通鉴》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 "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item/%E9%9F%A9%E9%9D%9E/1111?fr=aladdin&fromid=131427&fromtitle=%E9%9F%A9%E9%9D%9E%E5%AD%90#5_1。 3.赞美韩非子的诗词有哪些赞美韩非子的诗词如下: 1.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西汉.司马迁《史记》 2.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西汉.司马贞《史记正义》 3.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势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4.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5. “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汉.司马光《资治通鉴》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item/%E9%9F%A9%E9%9D%9E/1111?fr=aladdin&fromid=131427&fromtitle=%E9%9F%A9%E9%9D%9E%E5%AD%90#5_1 4.求老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孔子 韩非子名言各两句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2、上善若水。 庄子: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孟子: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墨子: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孔子: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韩非子:1、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5.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的名言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孟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老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已成道。 翻译:有上等智慧之人,听到老子讲得道,马上就去修行、学习,按老子的教理去实践。中等智慧之人,是将信将疑,又想去实行又犹豫不决。下等智慧之人听了道之后,大笑之!因为他不可理喻。正由于他理解不了,才正说明“道”的非常与微妙!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听闻得!更不用说“得道”了 墨子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韩非子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6.关于韩非子的成语故事《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 成语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7.荀子,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人写的名言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李悝名言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申不害名言 1,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胜。 2,妒妻不破难家,乱臣不难破国。一妻擅夫,众妻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 3,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商鞅名言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4,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韩非名言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5.君无见其所欲。 8.韩非子名言有一句不懂 求解释打听远处的情况,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而考察朝廷内外的过失;研究相同的和不同的言论,从而了解朋党的区分 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 翻译:所以明君不做没有验证过的事情,不吃不寻常的食物;打听远处的情况,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而考察朝廷内外的过失;研究相同的和不同的言论,从而了解朋党的区分,对比通过事实所作的验证,从而责求臣下陈言的可靠性;拿事后的结果来对照事先的言行,按照法令来治理民众,根据各种情况来检验观察;官吏没有侥幸受赏的,没有违法行事的;诛杀的一定得当,有罪的不予赦免。这样一来,奸邪行为就无处容身了。 9.出自“韩非子”的成语有哪些出自”韩非子“的成语有: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蚕食鲸吞,深不可测,负薪救火,唯唯诺诺,靡靡之音,危如累卵,国富兵强 , 源自《韩非子》的成语读音及释义: 1. 战战栗栗 读音:zhàn zhàn lì lì 释义: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原文:《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2. 日慎一日 读音:rì shèn yī rì 释义: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原文:《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3. 蚕食鲸吞 读音:cán shí jīng tūn 释义: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原文:《韩非子·存韩第二》:“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4. 深不可测 读音:shēn bù kě cè 释义: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原文:《韩非子·主道第五》: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5. 负薪救火 读音:fù xīn jiù huǒ 释义: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原文:《韩非子·有度第六》: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6. 法不阿贵 读音:fǎ bù ē ɡuì 释义: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原文:《韩非子·有度第六》: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7. 唯唯诺诺 读音:wěi wěi nuò nuò 释义:“唯”、“诺”,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今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屈于权贵,侍奉权贵的小人样子。 原文:《韩非子·八奸第九》: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8. 靡靡之音 读音:mǐ mǐ zhī yīn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乐曲。 原文:《韩非子·十过第十》:“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9. 危如累卵 读音:wēi rú lěi luǎn 释义: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原文:《韩非子·十过第十》: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 10. 国富兵强 读音:guó fù bīng qiáng 释义: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原文:《韩非子·孤愤第十一》: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