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儿童的田园情趣的诗句有哪些没有关于儿童的田园情趣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田园情趣的诗句。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魏晋 陶渊明 译文: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 陶渊明 译文: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4.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 范成大 译文: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译文:小孩子们不懂得如何耕田织布,却也要学着种菜瓜果。 6.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 魏晋 陶渊明 译文:(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7.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 唐 王维 译文: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8.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 陶渊明 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译文: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10.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 陶渊明 译文: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描写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的诗句描写“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的诗句有如下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唐代诗人韦庄的《与小女》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溪居即事》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关于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有关儿童情趣的古诗1、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4、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5、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6、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7、牧童词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8、牧竖 唐代: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译文: 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5.关于儿童的田园情趣的诗句有哪些没有关于儿童的田园情趣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田园情趣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魏晋 陶渊明 译文: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 陶渊明 译文: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4.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 范成大 译文: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译文:小孩子们不懂得如何耕田织布,却也要学着种菜瓜果。 6.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 魏晋 陶渊明 译文:(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7.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渭川田家》 唐 王维 译文: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8.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 陶渊明 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译文: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10.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 陶渊明 译文: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6.关于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