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明代英雄于谦的诗句

1.古诗作者明代的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主要作品:《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2.求《明朝那点事》中写于谦关于英雄的那一段

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注:此时于谦已被冤杀,之后的皇帝们纷纷为其平反)。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也会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廉洁正直,在他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曾往杭州一游,并专程去拜祭这位英雄人物。但当我到于谦祠时,所见之景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当时正值黄金周,杭州城游人无数,可于谦祠却是游人寥寥,极为冷清。倒是遇到几个外国学生正在向于谦像鞠躬,惊讶之余上前攀谈,这才得知他们是在大学读书是看到这段历史,对这位英雄十分仰慕,特意赶来瞻仰。

听完他们的话,我,无言以对。

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大概他临刑前也是如此吧。

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先生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那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我释然了,不管这里是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不管这里有没有仰慕者前来顶礼膜拜,都与祠堂的主人——于谦无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浮华彻底散去,于谦依然会站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颂!

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大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我,坚信这一点!!!

3.于谦写的诗

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塞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上太行

西风落日草斑斑,

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

马蹄又上太行山。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4.石灰吟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什么诗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利用了象征的手法,从表面上看是赞美、咏颂石灰,实际上借实惠这个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非常强;尤其是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石灰吟 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1、关于诗人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

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

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

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

遗有《于忠肃集》。2、赏析 这是于谦16岁时的诗作。

这首寓言体的诗,寓意深刻,借歌颂石灰来抒写自己的志向,热烈地表达了小诗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坦荡高尚的胸怀。诗人于谦的诗前两句写石灰的开采和煅烧,后两句写石灰的节操与志向。

小诗人用托物寄意的手法,句句咏石灰,句句却是比人,以石灰的制作过程为线索,步步深入揭示了石灰的崇高品质,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3、诗人其他作品《古意》妾颜如花命如叶,嫁得良人伤远别。

别来独自守空闺,夜夜焚香拜明月。月缺重圆会有期,人生何得久别离。

愿将身托蟾蜍影,照见良人不寐时。《采莲曲》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

花好容颜不常好,叶似罗裙怨秋早。秋风浩荡吹碧波,绿怨红愁将奈何。

年年采莲逞颜色,采得莲花竟何益。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万里关河归未得,争如池上锦鸳鸯,双去双来到头白。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

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相连。《落花吟》昨日花开树头红,今日花落树头空。

花开花落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人生行乐须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怜。

典衣沽酒花前饮,醉扫落花铺地眠。风吹花落依芳草,翠点胭脂颜色好。

韶光有限蝶空忙,岁月无情人自老。眼看春尽为花愁,可惜朱颜变白头。

莫遣花飞江上去,残红易逐水东流。《题画》江村昨夜西风起,木叶萧萧堕江水。

水边摐蓼正开花,妆点秋容画图里。小舟一叶弄沧浪,钓得鲈鱼酒正香。

醉后狂歌惊宿雁,芦花两岸月苍苍。《秋闺》深闺夜胜年,刀尺如冰冷。

缝纫不成眠,辘轳响金井。《惜春》无计留春住,从教去复来。

明年花更好,只是老相催。《春晓》昼静暖风微,帘垂客到稀。

画梁双燕子,不敢傍人飞。《春日登楼》柳条如翠线,万缕织春愁。

遮断东风路,无缘入画楼。《暮春小雨》霏霏小雨不沾衣,细逐斜风密又稀。

好湿香尘粘柳絮,莫教零落送春归。《夏日忆西湖》涌金门外柳如烟,西子湖头水拍天。

玉腕罗裙双荡桨,鸳鸯飞近采莲船。《拟吴侬曲》(三首)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恩深怨亦深。

刻木为鸡啼不得,元来有口却无心。忆郎忆得骨如柴,夜夜望郎郎不来。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侬在西边郎在东,深堂宅院几重重。

浮麦磨来难见面,厚纸糊窗不透风。

5.就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