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够体现徽州文化古诗歌,谢谢 急用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李白当年有诗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代诗人黄仲则咏曰:“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儿啊,做得成生意,你是娘的心头肉;做不成生意,成鬼也孤幽。---徽州民谣 2.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多谢徽州吴使君,新诗问劳意何勤。无求已得心空乐,更作无心出岫云。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3.徽韵中赞扬徽州的诗词《游黄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诗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释: 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扩展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 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 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游黄山白岳不果 4.关于徽州文化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徽州文化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 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 ,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 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 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 ,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 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 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 、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90年代后 ,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 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5.关于徽州文化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 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 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 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 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 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 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 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 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 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 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 (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 6.关于“水墨徽州”的诗词都有哪些1、《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明代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沿着黄河长江之类的富饶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丽堂皇的景象,一生吃痴到绝处,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徽州》——宋代赵师秀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译文:山围绕着清溪,清溪水环绕着城,白云和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个地方的楼台都隐藏着郊野的景色,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 3、《夜泊屯溪记》现代郁达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译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悠然地向东流去,两岸的乡村人家就像散落飘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宛若仙境,可与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水乡扬州相比美。 4、《新安滩》——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 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译文: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皖南黟县乡村山水,犹如世外桃源,风景优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7美,山水景物可达百里。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了,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7.有关徽州文化的文章关于徽州文化的形成 提出“徽学”已经半个世纪,归结到“徽州文化”却只五六年时间,但徽州文化概念的提出很快就被国内外学者认可,而且发挥出了更加旺盛的研究热情。 “徽州文化”国际研讨会,从黄山(徽州)开到合肥、上海、北京,一直开到美国马里兰州。一种地方文化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如此浓郁兴趣?为什么会发展成一支很有实力的国内外学术研究队伍?这要从徽州文化的全面性、丰富性、生动性、传承性以至经典性来考虑,更要从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社会特别是明、清的一个写照来考虑。 以儒、释、道的思想道德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一以贯之,发扬光大,已为世人所瞩目,而徽州地方上一万多古建筑的现存,数万件文书的积累,成了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民俗史的可视资料,也为世人所珍惜。这些,我另有文章表达了一些观点。 这里我用“一、二、三”来简要而概括地阐述一下,徽州文化的形成: 一个特殊的社会构成,二条辉煌的对外通道,三个独特的基本条件。并以此请教于学术界朋友们。 徽州,山多地少是人们要外出的一个原因,许多论文作了阐述。但中国山区很多,也都有人外出,并不能都形成一种很有特色的地方冠名的文化。 这就要对徽州人外出的起因作新的研究。我认为: 徽州社会成员的构成,有一个明显特点:徽州人中许多是中原的望族、名门或书香子弟。 因中原朝廷更迭、战争频起,不少人逃到徽州。因关山阻隔道路不通畅,消息易断,遂隐名埋姓,生存下来。 另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如绩溪的胡姓就是。而徽州地处北纬28—29°,气候适中,雨量充足,正好休养生息。 祖上或者他们自己就是从外面来的,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如扬州的江姓,是济阳江氏大都是来徽州再定居扬州的;湖州的张姓本是留候世家,清河张氏来徽州而定居湖州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徽州人如何走出徽州有两条路:一是行商,二是考官。 两者都必须有文化,“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十户之乡不废诵读”就形成了。行商,不少是苦出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背上包袱带上可以长期保留的特色点心徽州?,带上咸鸭蛋作菜,“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鸭蛋未露黄。” 一步一步走到余杭、临安,走到建平、梅渚、孝丰……,水路则新安江而运河而长江,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由阊江而鄱阳湖而湖广……,形成了“无徽不成镇”,胡适先生还加了一句“无绩不成街”。 徽商鼎盛数百年,遍布全国。而读书,是徽州的一种共同的社会风尚,入仕是理想归属,状元是目标,进士是阶梯。 在徽州,秀才是不起眼的,举人也不足提的,只有殿试录取的进士,才上了光荣榜(牌坊)。雄村一个村,明清两代出三、四十个进士,丞相都出了两个,现在还有牌坊标示:“四代一品”、“父子丞相”。 仕途能进,文相武将;不能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选经商。儒商,则成了徽商的素质特点。 所以才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指学好的,都好。 学而优则仕与则商并提,是徽州文化中一个特点。两条路走出去了一批批人。 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外”。在外面闯天下的,占徽州人的70%。 景德镇当年十万人中有八万是徽州人,三百户的黟县西递村就有一千多有在景德镇。北京的琉璃厂开文房四宝店与珠宝店的,有不少徽州人。 当年正阳门西边最大建筑是歙县会馆。以至现在的韩国高丽大学洪校长,济洲一带十几万朱姓,原在美国的吴健雄等等,都认定是徽州人。 所以,我经常把一些外地人请回“徽州”(祖籍)。包括江姓、潘姓、吴姓、方姓、汪姓、程姓、鲍姓、张姓、黄姓、叶姓等等。 由于徽州人做官做生意的多,又大量在外地,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创立了别处不具备的特有条件。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徽州大量官员及文人雅士不间断地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吸取,这既是一种权力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 宋以后影响八百年的新儒学的创立者朱熹,历来标明:“新安朱熹”。他不仅认定是新安(即徽州)人,而多次来徽州讲学、祭祖。 南宋以后,徽州的暂时稳定与繁荣也为朱子学说的传播与扩散形成了促进力量。“朱子家训”,朱氏后裔的“朱伯卢治家格言”,在徽州都是家喻户晓的,形成了统一人们行为的思想基础。 这三个基本条件是在徽州特殊环境中出现的,也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难全具备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 徽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与道家、释家思想的厚实沉淀区。就是因为有两条渠道的不断进出,就是因为有一个思想规范。 就是因为,徽州山区人,不是一种山区人的自我固守性格。这才在全国开拓成一种崭新的局面,使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理学、徽派建筑、新安医学、徽州艺文、徽商、徽菜等,都在全国乃至走向世界中显露了头角。 徽学研究到徽州文化概念的确定,说明她的实际存在,证明她有着很大的价值。已经由汉文化圈扩大到欧美。 正是因为徽州文化,是研究中国史,中国商业、企业、艺术、医学、教育、科。 8.徽州历史典故的句子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