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红楼梦人物的诗句薛宝钗 寄意豪门待春晖, 玲珑娴淑众望归。 良缘残就终化梦, 流水无情逐芳菲。 林黛玉 因酬重恩凝泪痕, 才高气雅卓芳尘。 痴心终为前盟误, 樽洒空对月夜魂。 贾迎春 遥嫁他乡夜苍茫, 舛命又遭中山狼。 闺门重重凭谁诉, 清目无言对灯黄。 贾元春 残霞凄凄弥六宫, 终岁难闻天伦声。 恨水东逝粉黛泪, 魂萦梦索祭晚风。 贾惜春 谁言豆蔻不自知, 道旁唯叹众芳痴。 富贵犹在心已空, 青灯木鱼录旧诗。 贾探春 舟泛海外摇征槁, 东风欲尽心渺渺。 待得时迁枝败日, 众春谁比三春好? 王熙凤 恃宠十年王侯家, 几曾滴水露残花。 聪明一生机关尽, 秀女无辜溪浣沙。 李纨 清苦只为镜姻缘, 心血呕沥付孤兰。 幽香未及溢斗室, 无常已至叹经年。 妙玉尼 檀香佛卷妄言空, 速祸只缘心魔生。 洁质璞玉落淤淖, 残身渐颜向青灯。 史湘云 秉命不较百花同, 终身缘向绿林逢。 燕尔难释哭离日, 怎似观园醉桃红。 秦可卿 秋残花谢源自身, 锦丝悬素叹翁昏。 非是念外风雨至, 落枝犹可沐再春。 贾巧姐 柔枝无力事萧瑟, 莹泪堪忍风波恶。 幸得远戚酬旧恩, 柴门笑语学碾磨。 2.求红楼梦中描写十二钗的诗词林黛玉 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官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妙玉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3.关于秦可卿之死秦可卿之死很多人都认为原作中有矛盾,即判词中说她是上吊自尽而且暗示她是因为风流事自尽的,而正文情节却是病逝。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矛盾,大家比较公认的是脂批中一条署名“畸笏”的批语的说法,即畸笏因有感于可卿为贾家前途谋虑命作者删去了这段有损可卿形象的情节。 但这其中大有可疑。一、作者既已在正文情节中删去了这段丑事且已将可卿之死改为病死,何必又保留显露原来情节的内容(除可卿判词外,尚有焦大骂街一段正文情节)?这些保留下来的部分,要修改也不是什么难事:焦大骂街一段,只要删去一两句话即可;判词虽难些,以雪芹的文学功底,另写一首料也不难,即或一时写不出,先撤下去空着也可,原文中诗词空缺的也不少,岂可还留着原来的就这么让它矛盾的?若说作者并不愿删,碍着畸笏的身份、面子只好堂塞堂塞他,却故意留着这些地方好让读者看出实际的情节是什么样的,那畸笏难道就这么愚钝,这么明显的矛盾竟然看不出来?二、更不合情理的是畸笏自己,既是为了给可卿掩饰其丑事,方才命作者删书,如今作者已经按他说的删了,他自己怎么又明明白白地说出来,那不白删了嘛!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所以,据我看,这畸笏恐怕是在瞎掰。大概他也觉得书中所写有矛盾,就编了这么一套鬼话揭示可卿真实死因,同时跟作者大套近乎,蒙骗别的读者。 但书中在这件事上其实并无矛盾,觉得有矛盾乃是自己的错觉罢了。 错觉怎么产生的呢?上了作者障眼法的当了。书中写了可卿病了,而且直病到要预备后事的地步,紧接着不久,就写她死了,让人容易以为是病死的;可实际上这病和死之间却是没有联系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你若是上法庭打个民事官司要求某个人为某个事赔偿你的损失,你得证明三件事:1.那个人有过错;2.你受到了损失;3.你的损失就是那个人的过错造成的。若只能证明前两点,但你的损失跟那个人的过错之间没有联系,那你可打不赢这个官司了。 书里就从没说可卿是病死的;只是说可卿病了,后来又死了,是不是因为这个病死的,没说;不仅没说,还处处暗示不是病死的,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张大夫论病一节,书中描写的这张大夫极为高明,他话中之意,虽是并无把握,但也不是全无希望,而是“要看医缘”,“尚有三分治得”,而且吃了他的药,“若夜里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这可就是五分了,半对半了。贾珍也说:“既有这个人,媳妇的病或者就能好了。”也就是说,可卿这次病,写的虽很凶险,其实却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肯定好不了、最后必死无疑。而且那张大夫还说了:“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此乃双关语。书中人因见可卿病势极重,都是按反语来理解的,殊不知此语也可按其本意来看。按此语之意,则可卿若有医缘,则下一年春分当可痊愈;若没有医缘,那等到下一年春分,就该办丧事了。那么,下一年春分可卿死了没有呢?没有。可卿是再下一年的秋天死的,比张大夫说的日子多活了一年多呢。既然没死,那就应该是痊愈了。也就是说,如果以张大夫论病为第一年,那么第二年春分,可卿的病就好了,到了第三年秋天,她却又死了,那可不是病死的了。 二、可卿死信传开,“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如果是可卿的病始终没好,此时终于病逝,人们岂会如此?试想,前年秋天得的病,发展得又极快,到十二月就已经看着不行了(凤姐提议预备后事可见一斑),恁么高明的张大夫也说去年春分就可能会死的,而如今已是多活了一年半了,恁么重的病,辗转榻上两年,如今去了也是合情合理,又有什么可纳罕、疑心的?既是都纳罕、疑心,可见都觉着她不应该此时死的,死的有些突然,甚至有些蹊跷,人们才会如此。 所以,可卿不是病死的。怎么死的?正文里没说,那当然就以判词说的为准了。总之,原文并无矛盾,只是有些隐晦而已。这可能也与雪芹写作情趣有关:《红楼梦》毕竟不是《金瓶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