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明朝朱元璋的诗句

1.赞美朱元璋的诗词有哪些

《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朝)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志向远大)

《赞明太祖》

朱元璋(明朝)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英雄气概)

《庐山诗》

朱元璋(明朝)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打油诗》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

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

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

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

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

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

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

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七修类稿·明·郎瑛 》

朱元璋(明朝)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释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惩治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上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2.朱元璋生平及其有关诗句

明太祖朱元璋,汉族,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朱元璋的成功秘诀与治国理想:成功秘诀---1、网罗天下名士。

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恪守“九字方针”。

“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打造“铁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打好关键战役。

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治国理想---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出身布衣nbsp;nbsp;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

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

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nbsp;nbsp;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

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nbsp;nbsp;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

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朝廷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nbsp;nbsp;nbsp;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nbsp;nbsp;nbsp;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

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nbsp;nbsp;nbsp;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

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nbsp;nbsp;nbsp;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

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nbsp;nbsp;nbsp;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

一天放牛。

3.赞美朱元璋的诗词有哪些

《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朝)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志向远大) 《赞明太祖<咏燕子矶>》 朱元璋(明朝)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英雄气概) 《庐山诗》 朱元璋(明朝)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打油诗》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 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

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 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

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 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

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 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七修类稿·明·郎瑛 》 朱元璋(明朝)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

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释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惩治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上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4.有没有咏叹朱元璋的诗词

《谒明太祖陵》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注释】乾隆皇帝曾6次下江南,6次祭礼明太祖陵。

谒:拜谒。太祖陵:即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墓,座落在今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陵区周围60里,南北纵深有6里。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入葬马皇后,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

汉高:汉高祖刘邦。同杰:同样杰出。

巡省:巡行视察。华里:古代180丈为一里。

勤虔:勤勉而虔诚。称树:建立的功绩。

礼乐:祭祀的一种仪式。遑:急迫。

通变:犹变通。翻:颠倒。

燕兵:指朱棣的靖难之师。衅:间隙、破绽。

《重谒孝陵》 明末清初•顾炎武 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 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注释】中官:太监。孝陵:明朱元璋陵,在南京东郊。

长陵:明朱棣陵,在北京,为十三陵第一陵。诗人为返清志士,他春天到北京,秋天到南京,都是为了拜谒明陵,表达对故国的怀念。

《题明太祖陵》清•赵翼 定鼎金陵控制遥,宅中方轨集轮镳。 千秋形胜从三国,一样江山娄六朝。

燕啄皇孙传岂误,狗烹诸将乱终消。 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采樵。

还找到几首现代的: 七律·明太祖 (白鹿小生) 创巨痛深路何方? 风蓬飘荡苦炎凉。(注一) 偶得兵戍圆奇梦,(注二) 乐向农耕鼓力量。

旌善申明行义举,(注三) 肃贪奉俭治国邦。 酷刑未醒官场醉, 极过焉能是妙方?(注四) (注一)此二句言朱元璋小时家境赤贫,逢天灾人祸后几乎无立锥之地,饱尝世态炎凉,走头无路出家做了和尚,托钵化缘,形同乞丐。

(注二)奇梦:做皇帝的梦想。(注三)旌善申明:指朱元璋在乡村基层生活建设中的举措。

每个村庄都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前者用于表彰村民的善行义举,后者用于警诫村民不检点的行为。(注四)此二句言朱元璋对贪官所用的抽肠、洗刷、锡蛇游、秤杆、剥皮实草等酷刑,手段虽狠,效果不佳。

七古.讽朱元璋并忆明开国功臣而后得思十首 一 助君坐拥天下镇,反归黄泉血入河。 我闻前蜀关武帝,从来不唱大风歌。

二 开国遍杀忠臣死,全忘当年结拜诗。 王朝百代春宵梦,义字传今万古思。

三 掩门谢拒酒肉客,苦阅明史寻完人。 官加三等如加罪,看透布衣最安身。

四 将军共与谋士和,明主呼来左右行。 奇勇高略破八阵,到头天子一人生。

五 假行宽仁真披袍,危心夜夜示凶刀。 尔曾求天顺君意,如今魂上奈何桥。

六 锄田聊解半生愁,往来殷勤更无忧。 买乘龙舟跪金殿,人间闲适狱中休。

七 休随逍遥春客游,此生长忆沙场秋。 单骑闯阵危不乱,李陵甘作西域囚。

八 奴爱君子栋梁才,忍教两厢各南北。 南国红豆如数开,怕寄一颗满床泪! 九 前瞻幽州日西征,八丈寒雪马踏平。

捷后忽传京使报,一夜花繁涌清明。 十 提义论意选古篇,春秋常辞花月缘。

若解唐宋豪侠气,平生愿费三十年。

5.有没有咏叹朱元璋的诗词

《谒明太祖陵》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注释】乾隆皇帝曾6次下江南,6次祭礼明太祖陵。

谒:拜谒。太祖陵:即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墓,座落在今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陵区周围60里,南北纵深有6里。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入葬马皇后,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

汉高:汉高祖刘邦。同杰:同样杰出。

巡省:巡行视察。华里:古代180丈为一里。

勤虔:勤勉而虔诚。称树:建立的功绩。

礼乐:祭祀的一种仪式。遑:急迫。

通变:犹变通。翻:颠倒。

燕兵:指朱棣的靖难之师。衅:间隙、破绽。

《重谒孝陵》 明末清初•顾炎武 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 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注释】中官:太监。孝陵:明朱元璋陵,在南京东郊。

长陵:明朱棣陵,在北京,为十三陵第一陵。诗人为返清志士,他春天到北京,秋天到南京,都是为了拜谒明陵,表达对故国的怀念。

《题明太祖陵》清•赵翼 定鼎金陵控制遥,宅中方轨集轮镳。 千秋形胜从三国,一样江山娄六朝。

燕啄皇孙传岂误,狗烹诸将乱终消。 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采樵。

还找到几首现代的: 七律·明太祖 (白鹿小生) 创巨痛深路何方? 风蓬飘荡苦炎凉。(注一) 偶得兵戍圆奇梦,(注二) 乐向农耕鼓力量。

旌善申明行义举,(注三) 肃贪奉俭治国邦。 酷刑未醒官场醉, 极过焉能是妙方?(注四) (注一)此二句言朱元璋小时家境赤贫,逢天灾人祸后几乎无立锥之地,饱尝世态炎凉,走头无路出家做了和尚,托钵化缘,形同乞丐。

(注二)奇梦:做皇帝的梦想。(注三)旌善申明:指朱元璋在乡村基层生活建设中的举措。

每个村庄都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前者用于表彰村民的善行义举,后者用于警诫村民不检点的行为。(注四)此二句言朱元璋对贪官所用的抽肠、洗刷、锡蛇游、秤杆、剥皮实草等酷刑,手段虽狠,效果不佳。

七古.讽朱元璋并忆明开国功臣而后得思十首 一 助君坐拥天下镇,反归黄泉血入河。 我闻前蜀关武帝,从来不唱大风歌。

二 开国遍杀忠臣死,全忘当年结拜诗。 王朝百代春宵梦,义字传今万古思。

三 掩门谢拒酒肉客,苦阅明史寻完人。 官加三等如加罪,看透布衣最安身。

四 将军共与谋士和,明主呼来左右行。 奇勇高略破八阵,到头天子一人生。

五 假行宽仁真披袍,危心夜夜示凶刀。 尔曾求天顺君意,如今魂上奈何桥。

六 锄田聊解半生愁,往来殷勤更无忧。 买乘龙舟跪金殿,人间闲适狱中休。

七 休随逍遥春客游,此生长忆沙场秋。 单骑闯阵危不乱,李陵甘作西域囚。

八 奴爱君子栋梁才,忍教两厢各南北。 南国红豆如数开,怕寄一颗满床泪! 九 前瞻幽州日西征,八丈寒雪马踏平。

捷后忽传京使报,一夜花繁涌清明。 十 提义论意选古篇,春秋常辞花月缘。

若解唐宋豪侠气,平生愿费三十年。

6.朱元璋的诗,跪求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无题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无题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望西南隐隐神坛,

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

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拂晓行军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鸡叫

一叫一勾勾,

两叫两勾勾,

三叫日出满天红,

驱散残星月朦胧。

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7.有谁知道朱元璋的一首诗词吗

成语门可罗雀(发音:mén kě luó què) 出处:《史记•卷一二零•汲郑列传第六十》:“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解说:司马迁阐述汉初汲黯、郑当时二位大臣之事迹。

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洗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后迁为大农令。 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户限为穿,车如流水马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

由于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之性,不适官场,后俱丢官失势,致生计陷亦入困境。与此同时,宾客 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

司马迁复例举下?人翟公,乃汉文帝时大臣,任廷尉时,为九卿之一,位高权重。 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其失官后,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后官复原职,众宾客复登门求见。

此一失一得,一贫一富之况,令翟公感世态炎凉,人多趋炎附势者,顿感忿懑,便于门首书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 汲黯、郑当时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

后形容为官者昔日权势熏天,而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常用此语。 。

8.明朝朱元璋名句恃其志

1、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2、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3、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4、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5、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6、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7、大度难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8、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9、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0、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

11、贤才,国之宝也。

12、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13、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

9.明朝皇帝朱元章的一首无题诗的前两句是,天为逻帐地为毯,日月星辰

后两句是“夜间不敢长伸脚,”。

作者:明太祖朱元璋。 全诗: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白话译文:天是我的罗帐,地是我的毡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睡梦中我不敢将脚伸长,恐怕脚一伸出去,会把山河都踏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朱元璋远大的志向。 扩展资料: 朱元璋做这首诗背景: 这一首诗相传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所作。

朱元璋幼年时,曾在皇觉寺当沙弥,有天夜归,天色太晚,寺门已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山门外睡觉。他躺在地上,望着满天星斗,不觉吟了这一首诗: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