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顺治、董鄂妃的诗词歌赋顺治写的 《赞僧诗》 其全文如下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2.顺治皇帝为董鄂写的诗清初名流吴梅村写下《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顺治与董鄂妃的旷古绝恋。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 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 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 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 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 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 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扩展资料: 独宠鄂妃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3.关于福临与董鄂妃的伤感句子《清凉山赞佛诗》 吴梅村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 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 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 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 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 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4.清朝的吴晚村写过董鄂妃的诗1、清朝没有一个叫吴晚村的人。 2、清初有一个叫吴梅村(吴伟业,号梅村)的著名诗人,写过四首《清凉山赞佛诗》,内容是关于顺治与董鄂妃的。3、附诗:【其一】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 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汉王坐法宫,一见光徘徊。 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翠装雕玉辇,丹髹沉香斋。 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 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雪鹰异凡羽,果马殊群材。 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张宴奏丝桐,新月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拂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其二】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干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 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 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 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 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 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 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 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其三】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 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颜。 日驭有不到,缥缈风云寒。世尊昔示现,说法同阿难。 讲树耸千尺,摇落青琅玕。诸天过峰头,绛节乘银鸾。 一笑偶下谪,脱却芙蓉冠。游戏登琼楼,窈窕垂云鬟。 三世俄去来,任作优昙看。名山初望幸,衔命释道安。 预从最高顶,洒扫七佛坛。灵境乃杳绝,扪葛劳跻攀。 路尽逢一峰,杰阁围朱阑。中坐一天人,吐气如栴檀。 寄语汉皇帝,何苦留人间。烟岚倏灭没,流水空潺湲。 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 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惟有大道心,与石永不刊。 以此护金轮,法海无波澜。【其四】尝闻穆天子,六飞骋万里。 仙人觞瑶池,白云出杯底。远驾求长生,逐日过蒙汜。 盛姬病不救,挥鞭哭弱水。汉皇好神仙,妻于思脱屣。 东巡并西幸,离宫宿罗绮。宠夺长门陈,恩盛倾城李。 秾华即修夜,痛入哀蝉诔。苦无不死方,得令昭阳起。 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萧萧茂陵树,残碑泣风雨。 天地有此山,苍崖阅兴毁。我佛施津粱,层台簇莲蕊。 龙象居虚空,下界闻斗蚁。乘时方救物,生民难其已。 淡泊心无为,怡神在玉几。长以兢业心,了彼清净理。 羊车稀复幸,牛山窃所鄙。纵洒苍梧泪,莫卖西陵履。 持此礼觉王,贤圣总一轨。道参无生妙,功谢有为耻。 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里。 5.关于顺治的董鄂妃关于顺治孝献皇后董鄂妃,社会上有各种传说。 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说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豫亲王多铎出兵讨伐南明时,占领南京后将董小宛带回献给顺治。 清末野史还盛传,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畴俘获。洪本想自己霸占,因董誓死不从,才将她送入皇宫,成了顺治帝的爱妃。 福临对董小宛宠爱有加。后来,董小宛触怒孝庄皇太后被赐死。 福临竟因此把万里江山往他的儿子玄烨一丢,自己到五台山出家了。到底孝献皇后是不是董小宛呢?经史学家多年考证,认为孝献皇后与董小宛根本就是两个人。 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她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名白,字青莲,后来成为秦淮一带的名妓。她19岁从良,嫁给江南才子冒襄(辟疆)为妾。 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清军南下时,为避战乱,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累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年)病死,年仅28岁,葬于影梅庵,当时名人赠吊的挽诗很多。 当顺治帝呱呱坠地时,董小宛已15岁。到顺治二年,顺治帝刚7岁,而董鄂妃已22岁,7岁的皇帝怎么可以纳22岁的汉族妓女为妃子呢?孝献皇后是顺治十三年入宫的,那时董小宛已死5年。 显而易见,董小宛绝不可能是孝献皇后。为什么野史能把董小宛与孝献皇后扯在一起呢?原来是她们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她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 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故事情节离奇,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许出于对满族统治的故意中伤,于是文人墨客采用移花接木之术,把董小宛和孝献皇后说成是一个人。其实孝献皇后姓董鄂氏是译音,许多史书也有译为“栋鄂”、“东古”、“东古”、“东果”的。 这样看来,她二人之间更没有什么联系了。历史上真实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本是顺治朝内大臣鄂硕女。 她十八岁时入宫。顺治十五年(1658年)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终于顺治七年(1660年)八月病逝,时年二十二岁。 入宫后,董鄂妃因其美貌和贤良,颇得顺治宠爱,刚入宫一个月就晋封为皇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可谓红极一时。但是,在顺治帝死后,她的地位急转直下,遭到了一系列冷遇:神牌不进太庙,不系世祖谥,祭祀降格,死后没有推恩外戚,丧仪未列入《大清会典事例》等。 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董鄂氏本人的原因,主要是以孝庄皇太后为首的满族王贵对其生前为顺治独爱不满,因为她顺治就曾两此废后,而皇后却都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和侄孙女。因此,皇亲国戚也更不满意顺治给她的皇后桂冠,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人心不服,董鄂妃倍受冷落也就很自然了。其实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从董鄂妃死后火化看来,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并传染上顺治,因此半年之后,顺治也因出痘(天花症)而亡,招致皇族之恨。 另外,关于董鄂妃还有一个传说,一些史学工作者经过考证,认为孝献皇后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而博穆博果尔正是顺治帝的同父异母弟。主要依据就是钦天鉴洋人汤若望在回忆录中的一段记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 当这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愤至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 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 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薨逝。皇帝大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汤若望是当时的钦天监监正,是德国传教士,与顺治帝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他的这段回忆可靠性、可信性很高。根据他的这段回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当然是后来的孝献皇后,那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位自杀的军人是否一定是博穆博果尔,却令人怀疑。 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第十一子,生母为懿靖贵妃。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封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死,年仅16虚岁,实足年龄才14岁零6个月。 6.顺治与董鄂妃万千宠爱在一身 揭开顺治帝爱妃董鄂妃身世谜团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 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 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 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 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 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 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一是晋升之速和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晋为“皇贵妃”。 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 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二是尽改恶习、专宠一人。 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 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贵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枕上春梦刚三年,贵妃撒手绝人寰。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22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 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 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 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 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 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 董鄂妃是何许人?她运用了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甘心为之生,为之死? 董鄂妃,又作栋鄂妃。 她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 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 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而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 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33岁了,显然年岁不合。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 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岁。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陈圆圆,称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入冒辟疆家,为其妾。董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岁。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渡江,破南京。 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岁。 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姬当大火烁金时,不挥汗,不驱蚊,昼夜坐药炉旁,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 董小宛二度侍疾。 顺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岁。 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岁,病死。 这不仅有冒辟疆的笔记,还有当时不少文人学士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当时董小宛确实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同冒辟疆结婚9年未生育,并于顺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 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