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古代形容女子瘦美的诗句宋 周邦彦 《解语花》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宋 司马光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宋 李清照 《醉花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汉 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宋 姜 夔 《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唐 杜 甫 《绝句漫兴》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宋 秦 观 《八六子》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宋 苏 轼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明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清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五代 李煜 《长相思》 云一呙,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五代 冯延已 《蝶恋花》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2.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宋朝为什么以瘦为美;说出其相关历史资料唐朝: 1、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2、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3、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宋朝: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清雅内敛。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于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国女性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在此定下了基调。 扩展资料: 唐朝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其它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 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以瘦为美”的审美从何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文化 3.宋代女人是以瘦为美的,那么她们是怎么减肥的一、这些女人首选的是药膳,据说能够减肥的中药很多,比如,冬瓜、山药、薏米、绿茶等。它们都有降脂减肥的功效。宫中御医会根据身体情况调整药量。这种方法减肥很轻松,吃吃喝喝就能瘦下来,只是花费比较高,但这些女人不差钱,所以很受达官贵人的女人青睐。 二、从古代人们就知道运动减肥,宋代的国家体育项目是足球,也就是“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名字。最早的足球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据说太蔚高俅是出类拔萃的高“脚”。高俅对宋代的足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徽宗赵佶很重视这项运动,于是让高俅着手建立了女子“足球”队,在宫中开展了运动,宫里的胖美人都争相参加,比如宋徽宗十分宠爱的郑贵妃,刘贵妃还有李师师都通过这项运动达到了减肥目的。 三、青楼女子和梨园艺人是通过减少食量加跳舞来达到减肥的,这些女人擅长歌舞,于是利用职业上的便利,多增加运动量,又能提高艺术水平,何乐不为呢?运动就会出汗,出汗可以排除多余的脂肪,如果辅以针灸、推拿、按摩等,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这是最简单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绝食。不过这是无奈的选择,有道是:“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说实话,这个办法春秋君不认同,爱美无可厚非,送命就得不偿失了。不过我一直在想,从南宋兴起的女人裹小脚是不是为了减肥呢?这有待商榷。 宋代减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火灸,喝少量的水银,吃厌食东西。总之,宋代女人减肥和现代女人减肥不可同日而语,毕竟社会发展的很快。 4.关于形容古代女子衣着很美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杜甫《丽人行》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汉乐府《羽林郎》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5.【关于形容古代女子衣着很美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杜甫《丽人行》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汉乐府《羽林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6.唐朝以胖为美和现在以瘦为美的原因是什么朋友你先看看这个东西 给你摘录两个观点,对比一下吧: 一、唐朝的确以胖为美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这种“另类”审美眼光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延伸阅读:秦始皇:中国旅游业的祖师爷 三千年前的行贿是什么样的? 英国出土200年前假牙[图]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 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 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作者:王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二、唐朝并不以肥胖为美 丁启阵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有专家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言之凿凿。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 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决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 《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加以形容。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决不至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 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新旧《唐书》杨贵妃传均记载,杨贵妃的得宠,主要原因是她“资质天挺”。 具体包括:“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本传),即,具有文艺特长,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加上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的描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也就是艳丽、端庄、有气质,还有肌肤细腻。 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 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 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