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经历的诗句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卧虎藏龙 虎踞龙盘 雄才大略 厚积薄发 才高八斗 真才实学 踔绝之能 国士无双 文韬武略 大才盘盘 莫测高深 老谋深算 被褐怀玉 文武双全 胸中甲兵 人中骐骥 见多识广 身经百战 你看有哪些可以用 2.形容经历的古诗词描写经历的诗句 《万岁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醉落魄/一斛珠》 年代: 宋 作者: 沈瀛 时光盛逼。杯盘渐渐来收拾。主人便欲连客。末后殷勤,一著怎生得。 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 《早春即事呈刘员外》 年代: 唐 作者: 杨巨源 明朝晴暖即相随,肯信春光被雨欺。且任文书堆案上, 免令杯酒负花时。马蹄经历须应遍,莺语叮咛已怪迟。 更待杂芳成艳锦,邺中争唱仲宣诗。 3.形容“经历”的古诗词有哪些形容“经历”的古诗词: 1. 《善哉行二首》 魏晋:曹植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翩翩。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救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友在门,饥不及餐。 如彼翰鸟,或飞戾天。 2. 《万岁楼》 唐代: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3. 《四块玉·闲适》 元代: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4.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唐代:雍陶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 褒斜谷里夏犹寒。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5. 《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 唐代:韦应物 馆宿风雨滞,始晴行盖转。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 崎岖缘碧涧,苍翠践苔藓。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野杏依寒拆,馀云冒岚浅。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 忆昔终南下,佳游亦屡展。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 6. 《故洛阳公镇大梁时隐得游门下今之经历事往》 唐代:罗隐 孤舟欲泊思何穷,曾忆西来值雪中。珠履少年初满座, 白衣游子也从公。狂抛赋笔琉璃冷,醉倚歌筵玳瑁红。 今日斯文向谁说,泪碑棠树两成空。 7. 《醉落魄》 宋代:沈瀛 时光盛逼。杯盘渐渐来收拾。主人便欲连客。末后殷勤,一著怎生得。 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 8. 《好事近(九日登平山和王帅干应奎)》 宋代:张榘 素壁走龙蛇,难觅醉翁真迹,惟有断岗衰草,是几番经历。 紫萸**又西风,同作携壶客。清兴未阑归去,负晴空明月 9. 《早春即事呈刘员外》 唐代:杨巨源 明朝晴暖即相随,肯信春光被雨欺。且任文书堆案上, 免令杯酒负花时。马蹄经历须应遍,莺语叮咛已怪迟。 更待杂芳成艳锦,邺中争唱仲宣诗。 4.常用什么来古诗句说明亲身经历的重要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