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务实实干的诗句

1.描述务实的诗句有哪些

1.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出处】王符的《潜夫论》

释义: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2.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出处】王守仁的《传习录》

释义: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

释义:君子会羞耻他的言语大过了行动。

5.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处】《墨子·修身》.

释义:只有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去身体力行。

一.王符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三.《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四.《论语·宪问》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五.《墨子·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2.有关务实的诗句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急求表达稳健、务实的成语或诗词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

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

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

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

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

4.形容实干的成语

辛辛苦苦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起早贪黑 披星戴月 夙兴夜寐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日理万机 废寝忘食 呕心沥血 争分夺秒 常年不懈 数十年如一日 实干 苦干 巧干 积极肯干 埋头苦干 全心全意 尽心尽责 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 殚精竭虑 全力以赴 勇挑重担 奋发有为 大有作为 大显身手 恪守职责 克已奉公 廉洁奉公 奉公守法 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忍辱负重 心力交瘁 积劳成疾 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 当机立断 干脆利落 一鼓作气 立竿见影 卓有成效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注重实际 力戒空谈 不务空名 不图虚名 因陋就简 深入细致 调查研究 胸有全局 统筹兼顾 按部就班 井井有条 有头有尾 有条不紊。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