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我想一个能够形容、概括渭南的词语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赞美“陕西”的诗句,有哪些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解释: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2.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解释: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3.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宋代: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解释: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4.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解释: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解释: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解释: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解释: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8.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唐代:罗隐《雪》解释: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9.长相思,在长安。 ——唐代:李白《长相思·其一》解释: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解释: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3.赞美“陕西”的诗句,有哪些1.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 解释: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 2.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解释: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3.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宋代: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解释: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4.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解释: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解释: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解释: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解释: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8.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唐代:罗隐《雪》 解释: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9.长相思,在长安。——唐代:李白《长相思·其一》 解释: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 解释: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4.赞美渭南的作文300字渭南——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我深深地爱着她。 渭南有各种商场,让你只要上了东风街就会流连忘返、满载而归。街上有很多专卖店,逛完了商场,累了、渴了,抬脚就进了快餐厅,诱人的味道让人大块朵颐。 吃饱了,喝足了,出门就是渭南的中心广场。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烈焰般的夏日,这里都是渭南人休闲的好地方。 渭南有沋河水库,它没有多少人工景物,但一点也不显得单调,还感觉它非常美丽。湖面上不时的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让人心旷神怡。 渭南还有土塬,要是你登上塬顶,会饱览渭南全景,若是此时刚刚下过雨,会有一阵阵土香扑鼻而来,里面还夹着花香呢! 渭南仿佛是一个大花坛,有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又仿佛是一本综合书,有文学、地理、科幻、历史,总之在我眼里有种种类型的文章等着我去解读。 渭南仿佛又是一块布料,有大花猫、小狗、小兔子等图案,把大地妆点的更美丽。渭南还是进入陕西东部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就是我心中的渭南,这就是我爱的渭南。我爱我的家乡——渭南。 5.关于渭南故事传承渭南历史弘扬渭南精神的作文渭南市简介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全市辖1区(临渭区)、8县(华县、潼关、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大荔、富平),代管两市(韩城市、华阴市),总面积13134平方公里。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大荔猿人到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古长城残垣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从秦汉时期的王室行宫到元明清的古建筑群,文物古迹遗存1200多处,仅国家和省市保护的文物就有619处。伟大的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灵人杰,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数以百计。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结束南北朝长期战乱、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有宋代名相寇准;有现代爱国名将杨虎城以及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有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游资源斑斓多姿,得天独厚。著名的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目前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已经建成,初步成为融休养、度假、娱乐、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游客可瞻仰、谒拜司马迁祠墓,欣赏元代建筑“禹王庙”,观赏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别是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令游客为修复了的盛唐石雕慨叹不已,引发思古之幽情,激起振兴中华之豪情。 多样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为渭南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全市煤炭地质储量225.84亿吨,已探明储量50.33亿吨,年产量1100万吨。钼矿已探明储量为10.6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金堆城钼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陕西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中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