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夏天劳动辛苦的诗句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 《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形容七月的诗句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表示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有哪些1.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观刈麦》唐 白居易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2.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4.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二首》唐 李绅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5.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二首》 唐 李绅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4.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诗句《归园田居》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旧。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5.形容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诗句有哪些1、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释义: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释义: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释义: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4、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唐代,崔道融《田上》 释义: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释义: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6.赞美辛苦的劳动丰收的果实的诗句唐乐府·李坤 悯农 锄禾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 “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7.表达工作累的诗句1.《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鎛》 宋 王安石 於易见耒耜,於诗闻钱鎛。 百工圣人为,此最功不薄。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 愿同欹器悟,更使臣工作。 3.《至正壬辰之春余卧病始起遭时多故奔走山抄谷间》 明 胡翰 缘山列城郭,岁久亦已颓。 羽檄来何方,工作殷如雷。 六丁运巨石,泉扉知荡然开。 不知谁家坟,暴露骨与骸。 古碑置城头,叹息三徘徊。 死者何所知,但为生者哀。 4.《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宋 晁补之 楚有吹竹者,工作百兽音。 削格为尔多,滔滔宁适今。 尝俾范驰驱,终日无一禽。 复之傥或可,诡遇亦何心。 5.《劳歌》 宋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道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