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首按照忆江南格式的赞美宜春的诗忆江南乡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2.关于宜春名胜古迹古诗和对联为您奉上一则介绍,请参考: 宜春文化积淀厚重。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韩愈在宜春担任刺史时,曾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所说的宝剑精气,藏于今丰城荣塘。"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所说的高士徐稚,家于今丰城市白土。科举时代有"袁州进士半江西"之说,江西第一个文科状元唐代人卢肇曾苦读于袁州城东一沙洲上,后人名之"状元洲"。第二个状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状元姚勉,宜丰人。明代探花吴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郑秉恬,上高人。 3.与宜春有关的名胜古迹的诗句和对联宜春是一个文明古城,有关的介绍以及对联解释如下: 1、介绍 宜春有着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境内有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胜。袁州谯楼,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樟树吴城商代遗址,改写了中国史学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靖安东周古墓,被誉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墓坑形制最特殊,二是出土的金饰物--金龙神徽体量最大,最精美,比四川成都的太阳神鸟还更大、三项“首次发现”(“一坑多棺”葬俗、纺织品文物、保存相对完好的人体遗骸等三项属于国内重要发现),填补了我国考古学的众多空白。宜丰天宝古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拥有保存完好的2.5公里护城河、1.5公里的古城墙遗址和江西最早的职业学校;高安畲山贾家古村,是江西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村;丰城厚板塘村,其古建筑体现了江西土建筑的最高水平。 2、对联 袁家谯楼高; 宜春百姓幸。 4.写一首按照忆江南格式的赞美宜春的诗忆江南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1. 谙:熟悉。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赏析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 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 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