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贫积弱"一语出自哪里北宋王朝的积弱,这会说一下积贫。 其实北宋王朝积贫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北宋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而且在北宋时期,中国的人口首次突破了一亿。 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反,北宋王朝的积贫的局面随着时间的前进而进一步加深。个人认为造成积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土地兼并严重。 由于在唐中期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到了北宋建立后,由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很少了。所以北宋政府采取得土地政策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官僚、地主、豪绅、僧侣等在北宋期间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属于地主阶级当权派。他们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同时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却想方设法隐田、漏税。 到了北宋英宗时期,纳税土地仅占全国总耕地的十分之三。土地兼并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农民的破产,以致于这些破产者不得不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客。 佃客经常收到地主的鞭打,甚至是连女儿的婚姻和本人死后妻子改嫁都要受到地主的干预。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二、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北宋之初,宋太祖、太宗为了分散地方官的权力,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 并把各路官员的权力四分为司法(宪臣)、财政(漕臣)、军事(帅臣)和农事(仓臣)四项。在中央,为了分散相权,以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立副宰相;设立枢密院时相权与军权分离;设立三司将财权分离。 宰相主政,枢密主军,三司主财,使三权分离。这样将地方官权力和宰相权力消弱,但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就是造成了政府官僚机构的庞大。 加之北宋政府又通过科举制、恩荫制和其他途径使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而官多职少,以致于许多官员长期待职。这样又使原本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冗兵: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实力,北宋政府每年都会大量招兵。太祖期间,禁军、厢军共38.7万人,到了真宗年间激增到了91.2万人。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负担。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将负担转移到了人民身上,这就造成了冗费。 北宋除了要收最基本的两税(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分夏秋两次缴纳)之外,还有丁口之税、杂变之税、和买绢帛、和籴粮食。赋税之外又有十分沉重的差役和杂徭。 三冗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政府不得不派兵镇压,派兵所需的军饷和粮饷又摊派到了下层劳动人民身上。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北宋国力愈来愈弱。三、岁币。 国力下降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加之北宋实行虚外守内的国防政策,北宋边境屡遭辽、西夏的入侵。北宋统治者一直认为内忧重于外患,所以对辽、西夏的战争中经常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并分别于景德元年、庆历四年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需要“赠予”辽、夏大量的岁币。 这又大大加重了北宋下层人民的负担。 最近看陕西台《开坛》中有人说两宋时期人民是封建时代中最富裕的,但是国家实力确实最弱的。 其实两宋时最富裕的仍然是大官僚和大地主,这些官僚和地主占有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并想方设法逃脱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徭役。北宋可以说也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即国家财政紧张和下层人民经济负担过重,而中间的官僚和地主却掌握了大量的财富。 个人认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观原因,在于改革赋税制度不力。从宋代开始,土地兼并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现象。 政府所能做的不在于如何抑制兼并,而在于如何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减轻繁重的赋税。如唐朝时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及后来明朝的一条鞭法都是以这个目的进行改革的。 但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有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之北宋政府对土地兼的默许。导致保守势力强大,最终影响了王安石变法的实施。 可以说自北宋建立实行繁重的赋税制度就已经注定了它积贫积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军事的局面。 2.宋朝 政治家写了一首什么诗文学家之中的政治家 北宋朝,历代封建王朝中积弱积贫的一个时代。当是时,在外有辽国,西夏等强 敌伺机侵扰,在内,政事处理繁琐,政体机构互相掣肘,冗官冗兵在耗掉大量的财 银的同时又兵战不力,屡战屡败。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却滋生了如繁星闪烁般 的大量文学人才。唐宋八大家其中的六位就出自这一时期,而其中一位以其独特的文 学底蕴和政治风格灿亮一方。 这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神宗时两次 为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推行变法的同时,受到守旧派的极力的罗列历史反对变法,在当时朝廷人事风 云变幻的时候,王安石作《读史》一诗。此诗显示了王安石看待历史的观点过人之 处,又作为对守旧派的辩驳。 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诗句中说出“糟粕所传非粹美”,因此岂可以“独守千秋纸上尘”?虽然没有华丽的词 藻,但却以直抒胸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赞同循故守旧,主张因时而变的思想。 散文和议论文是王安石在文学上的另一主要成就,其文寓意深刻,说理透彻,言 简意赅,择录一篇《读孟尝君传》,从中可以比较其历史观与传统史评之间独特之 处。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 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般传统的史评认为孟尝君能礼贤下士,连有偏技之长的人都投奔他,而他也正 依靠他们的帮助才度过难关,孟尝君广结天下士的做法终得到好报。而王安石却认为 孟尝君并非能得真士,不然以齐国的强盛,有真正有识之士相助,大可以使秦国臣服,何 必依靠这些鸡鸣狗盗的人呢,正是因为这些人在他门下出入,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就不 投奔他了。 这样的看待历史观点展示了王安石作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高明之处。 散文雄健峭拔,诗词遒劲清新,是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杰出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政治上立志强国,锐意改革兴邦的壮心。虽然他的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的作为 将永载史册。苏联革命先驱列宁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我国古代从繁荣富强到积贫积弱之问这个问题太深渊了,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这里主要谈一下个人几个观点。 中国多是农耕民族,本就有偏安的思想,在加上儒家思想的多年教化更是模灭农耕民族中最后一点的血性。使整个民族安逸于固有生活形态,不思进取。 只要有饭吃怎么都行。而欧洲多是游牧和海洋民族,每天都在为生存而拼命看天吃饭,他们为生存不断迁移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长年累月积累东西方各方面知识。 其实东方对海洋的探索本要早于西方,虽不像西方哪么大范围的探索,但毕竟比人家早。但却因为我们的自大认为天朝上邦无所不有,而自闭锁国使中国失去赶超世界的最后一次机会,而西方却因为物资平泛大力开括领域,导致东西方的发展失恒。 有句话我觉的很适合运用在这个问题上,“穷则思变”这是因为西方早期的穷才会导致后面不断探索新世界发展自己的动力。还有一个我觉得是大一统的问题,中国古时候是个大而强的国家不存在太多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而欧洲是几十个国家组成经常有战争,所有他们哪个国家不发展就会吃掉,所以他们要不断发展自己,才能避免灭亡。 4.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诗的区别是什么唐代边塞诗与宋朝爱国词,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细细对照阅读,却发现唐代边塞诗昂扬,宋代爱国词凄凉。 同为边塞诗词,却有着如此天壤之别,造成这种迥异风格的原因是什么? 唐代边塞诗产生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边境祸乱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在唐代边塞诗人中,李颀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边塞诗善于通过将士的壮举,突出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其诗基调慷慨昂扬。即使是《送魏万之京》这样的赠别诗,也有“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的劝勉,告诫友人魏万到了长安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湎其中、蹉跎岁月,而是要抓住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有唐以来”唯一的“诗人之达者”高适,一生几次到达边塞,因而对边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他的边塞诗多是赞扬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他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当然诗中也有对士兵艰辛生活和将领骄奢淫逸的反映,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尤有骨力。其“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燕歌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安西》)等诗句莫不激人奋进! 而以边塞诗被历代广为传诵的岑参,曾经较长时间生活在西北边地,对戍边军旅生活、边塞的自然风光、西北风俗文化都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优秀诗作,都表达了不畏艰苦、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诗风昂扬奔放。素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美誉的王昌龄,也是盛唐边塞诗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从军行》历来脍炙人口,反映了边防将士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洋溢着高亢的战斗豪情。 无需再多举例,李颀、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作品,其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充满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克敌制胜的信念,格调昂扬奋进,读来给人一力的鼓舞。这种昂扬的情调是与盛唐时期的国势相吻合的。 而宋朝则不同。两宋时期,与宋对峙并存的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样予以坚决反击,而是一贯采取赂敌求和的政策。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来说,更始雪上加霜。 同时,宋朝赂敌愈急,敌人入侵也愈急,这更削弱了宋朝国力,从而也更无力、无胆反击外敌侵略,偶有主战派,在一片求和声中也是孤掌难鸣,甚至惨遭不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怀名垂青史的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事业满边陲”,虽不以文胜,但也留下了《岳阳楼记》、《渔家傲》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的表现边塞生活的《渔家傲》词在有宋一代更是独树一帜,风格卓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一味退让,侵略者得寸进尺,侵扰不已,而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政策。 公元 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镇守西北边疆。他抵挡西夏侵略,节度有方、名重一时,西夏很畏惧他,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的赂敌政策,因而也难以消除边患。这就是《渔家傲》一词读来沉郁、悲壮、凄凉的根源!在词中,作者把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政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 再读一读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我们更能强烈感受到词人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国破山河在”的悲叹,这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国势的强弱也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渗入文学作品之中,唐代边塞诗和宋朝爱国词就是很好的例子。 5.我国古代从繁荣富强到积贫积弱之浅谈我认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既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原因 也是国家积弱的原因 若是没有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的话社会就会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想发展很难的 欧洲各国从公园前一直到中世纪长期分裂混战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的社会基本没什么发展 而中国却在这段时间持续不断的发展 这都是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状况而促进社会发展 后来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 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促进剂 而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没能及时调整 致使国家逐渐积弱贫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