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苦中作乐古诗词

1.关于苦中作乐的诗句或名言有什么

苦中作乐的诗句

1、《苦中作乐》

作者:欣慰

人生就是旅行的列车

我们都无法再次的选取

这是我们心中的不如意

人皆有梦,并非全实现

职责在己,无权受与人很好的句子

还不如放于心中的某个角落

现实是改变不了的熔岩

我们只能改善其化身英文名字翻译

天降磨难负身上,日子难熬

闯将南北,苦伴左右

历经打击,苦尽甜来

一笑而过,方是乐

2、《苦中作乐》

寻梦人

昨夜骂声起,

爱妻发脾气。

祖宗掘三代,

声明必分离。

今日亲戚来,

愁苦无欣喜。

多年未动炊,

饭菜难调理。

夫忙书菜单,

驱车奔妻家。

岳母身危重,

我心多悲戚。

妻娘似家母,

孝敬有真意。

祝愿病中人,

康健保贵体!

3、《苦中作乐》

彷徨挣扎者

六月细雨丝缠绵,

瓦阁滴泪若师厌。

几日奔波如映画,

点点滴滴入心间。

雨中走访群众忙,

不为无室无餐烦。

午睡难寻无人地,

只因新局起步艰。

外界已是新社建,

缘何此中恁艰难。

苦求之中无多路,

开创事业志必坚。

临末借用主席句,

来抒心中苦闷怨。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苦中作乐-打油诗》

杨:浓雾朦胧罩

炊烟隐其中

鸡犬闲庭戏

农夫田中耕

路边走学女

陌上我独行

此中有诗意

浓醇乡土情

夏:晚霞如坠幕

徐徐染乾坤

幽幽乡间道

谈笑两三人

狂迈放高歌

自在论古今

意尽将归时

方觉夜深沉

杨:初来禾苗新萌

今已拔高齐胸

朝霞装点凝露

晨风摇舞树丛

陌间惬意散步

满怀飘逸闲情

夏:初来孤单一人

今已好友成群

美酒配以佳肴

微笑迷醉心神

现欲暂归故里

竟却黯然销魂

杨:晨雾树裹纱

凝露扮庄稼

田间束小道

小溪闻鸣蛙

夏:朝起田陌间

露坠青草尖

嫩叶裹细枝

薄雾罩远山

常叹年华逝

蝴蝶梦日边

今遇鲍叔牙

愁苦只等闲

夏:昨日齐欢聚

今夕各分离

明月寄相思

柳河与孔集

夏:烈阳似火,心急如焚,矮蓬帐下无趣;静寂中,雀鸣三声,声声清脆,不知愁苦为何物!

夏:乌云急聚,狂风乍起,似是有雨天气;粮车渐疏,窗外骤静,恐惹思乡情绪!

2.关于“苦中作乐”的诗词有哪些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出自: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出自:唐·刘禹锡《陋室铭》。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译文: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4、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出自:清·出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5、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出自: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译文: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3.苦中作乐地诗词有哪些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出自: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出自:唐·刘禹锡《陋室铭》。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译文: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4、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出自:清·出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5、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出自: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译文: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4.有谁知道一些体现孤独但苦中作乐洒脱的那种诗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出处:唐代:李白《月下独酌》

译文: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2、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出处:宋代:向滈《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译文:谁能陪我在月下独坐窗边呢?只有我的影子与我相伴。灯灭准备睡觉时,那影子也抛弃我躲开了去。无奈啊,无奈!好一个惶恐不安的我。

3、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出处: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

译文: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出处:唐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释义: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5、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出处:宋代: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白话文释义: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5.苦中作乐中国古代名人事例

李白、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文人,分属于唐、宋两个文学繁盛的历史时期。他们在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所创作的诗歌篇章,往往与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契合,以文学的意境和形象来诠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阅读他们的诗篇,可以看到他们人生境界上的差异,以及面对不同人生境遇时的不同心态,让人颇感触动,备受启发。

志向高度决定着人生境界的高下,从李白与苏轼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向所在,并由此感受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先来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夜郎的途中,在白帝城忽然接到赦免的消息而乘轻舟返回,路过江陵时有感而作的。遭贬是李白的人生境遇,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潮中,但他仍能满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志与信心,是很不容易的。探究李白一生:少长于四川,5岁学六甲(奇门遁甲),10岁观百家……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师为目标,抱负很大。因此,他由政治被贬而得到的挫败感也相对更大。他40岁进长安见唐玄宗时,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够得到皇帝适当的安排,却奈何鲲鹏之志难以施展,只能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这是一种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过他仍自视甚高,用杜甫的诗句来说,即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因此,晚年的李白尽管屡遭贬谪,但他所写的诗篇中,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志气昂扬,他不坠青云之志;尽管在人生的低潮时期,也不放弃理想,身被放逐,却不曾放逐自我的气节和心智。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气,“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自信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的霸气,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混融的体现,他以诗酒做伴、山水为友,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因此不愧得“诗仙”的称号。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动态发展的。自李白始,经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发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到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为人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苏轼不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发展体现出了此前少有的全面性。苏轼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那般偏执,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顺应自然为主。这一点在苏轼与和尚佛印的对话中有明显表现,在他自己的诗作中也有体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在事业达到巅峰后跌入低谷,44岁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人生发生重大转折;“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3次贬迁,可谓境遇悲惨。但这也始终没有摧毁他的意志,苏轼通过自我调整,在苦中作乐,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在人生困顿的时候,苏轼仍运行自然、挥洒自如,真正体现出一代儒者的风范。苏轼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中秋》)的道理,因此在贬途中仍能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定风波·赞柔奴》)的感慨,这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让人可感可慷、可赞可叹也。苏轼将宋儒“动亦定,静亦定”(《近思录·为学大要》)的修养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无疑,苏轼应属其中的“天地之境”,与天地、自然合一。

总之,从唐到宋的历史纵向上总体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发现:唐代重视功业和名气,而不太关注道德层面修养;发展到宋代,文人开始以功业以及心性修养二者并重。唐与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社会责任与独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识分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健全人生的保障。不论身陷囹圄,还是处于顺境,都要活出自己的尊严,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反复思考的主题。

6.水浒传中的诗句,葬花吟中的哪些诗句,苦中作乐的

脂砚斋对黛玉葬花十分欣赏,曾欲请人画出《葬花图》,但誓不遇仙笔不写,过了八年,虽遇到了善于描美人的余集,仍未画成,最终只能感慨“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可见黛玉葬花之美丽动人,绝非一般画家能描绘得出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

花儿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变成了漫天的花雨,褪尽了娇艳的红艳,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谁去怜惜她们呢?柔弱的蛛丝飘荡在春日的台榭前,几时被风吹散呢?还有那飘零的柳絮扑进绣帘,是在乞求闺中人的怜惜么? 自古以来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诗词中常用此手法。《红楼梦》中的花与人也是对应的,牡丹对应宝钗,芙蓉对应黛玉,海棠对应湘云,杏花对应探春,老梅对应李纨,并蒂花对应香菱,桃花对应袭人,另外晴雯号称“芙蓉仙子”。

由此诗中的花当指大观园的女儿们,花儿的凋谢也预示着她们的逝去。世人对待她们的消逝也如同对待花儿一样,谁会来惜取将残的红颜呢?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的生命不过昙花一现,花开过后便要迅速飘落,任那些曾欣赏她们的人践踏,芳魂艳魄都将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缕尘香。

“有谁怜”隐含了一段答语,世人春风都不懂得怜惜落花,对她们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懂得怜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称绛洞花主的宝玉也不懂,将残红付与无情的流水,岂知流出大观园后便会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践踏更为悲惨。 游丝之软,游丝之弱,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诗书之家,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样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不正如檐下飘荡游丝么,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斩断。

仅凭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那份爱情维系着生命,怎经得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 王国维说“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点点萍”。

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运,天意如此,无可奈何。 “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同样的忧伤,同样的命运,同样的还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第二节转而写人。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许多版本的“无处诉”作“无释处”或“无着处”,笔者认为不妥。

第三十七回黛玉《咏白海棠》中“娇羞默默同谁诉”,第三十八回黛玉《咏菊》中“片言谁解诉秋心”,《菊梦》中“醒时幽怨同谁诉”,皆用“诉”而不用“释”或“着”,此处亦是。最后一句写黛玉不忍心践踏落花,同时也暗含其他人却在落花上走过的意思。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柳叶和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却不管桃花的飘零,李花的纷飞,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闺中却无昔日的葬花人。

读至这里,不禁萌生对柳絮榆荚的厌恶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无情,我们又何必去怪罪柳丝榆荚呢?在这个世道上,多数人都是只顾自己能够芳菲百年,哪管别人的死活。王熙凤说得好“‘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借剑杀人----不露痕迹’,‘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站干岸儿----不沾事’,‘推倒油瓶子不扶----懒到家了’,都是全挂子的武艺”,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难寻。

此节连用两层对比,前两句柳丝榆荚的芳菲与桃花李花的飘零对比,后两句将人与桃李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另外笔者疑此节为后文埋下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