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兄弟牺牲的诗句

1.悼念兄弟去世的诗词

悼念兄弟去世的诗词如下:

1、《莫处士悼诗》

作者:元代-王冕

乐闲处士老西河,花竹亭台野趣多。不为功名移志节,每因兴感费吟哦。

义风孝行知谁拟,山色湖光奈尔何。转首栖霞清梦远,令人怀感动悲歌。

译文:悠闲地做一个隐士,即使花竹亭台也有颇多野趣。不为了功名转移我的志向节气,每次有所感慨就吟诗作赋。不知道是谁拟定的道义孝行,就是山色湖光也不能缓解。看着这美好的景色又想起了兄弟,每每想起就感怀的悲痛欲绝

2、《悼里中百岁张翁》

作者:宋代-刘宰

铭旌一丈袅寒烟,泪逐西风洒道边。纵使后人能百岁,太平谁识靖康年。

译文:一缕寒烟袅袅升起,眼泪被西风吹拂,挥洒在道路旁。纵然后人能够长命百岁,在太平年间谁又能知道靖康年间的纷乱呢。

3、《死后诗》

作者:唐-李叔霁

忽作无期别,沈冥恨有余。长安虽不远,无信可传书。

译文:忽然之间就与你相见无期,你在冥间不知该有多少遗恨。长安虽然离这不远,但是却没有信使可以帮我们传递消息。

4、《伤死奴》

作者:唐-刘夷道

丹籍生涯浅,黄泉归路深。不及江陵树,千秋长作林。

译文:读书的时间还很短,步入黄泉后再不复从前。比不上江陵树,可以伫立千秋万代,长作一片树林。

5、《拟挽歌辞-其三》

作者: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译文:路边荒草看不到边,白杨又是多么萧条。正是九月严寒的时候,我送友人的棺椁到远郊。只见墓地周围没人居住,只有几座高坟。马看到这也只能仰天长啸,风吹过只能各自萧条。墓室一旦封闭,即使过了千年也在不能相见。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

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处士悼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悼里中百岁张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拟挽歌辞

2.描写兄弟情的诗句

孟氏》唐.杜甫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

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2.《伤情》唐.孟云卿

为长心易忧,早孤意常伤。出门先踌躇,入户亦彷徨。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兄弟先我没,孤幼盈我傍。

旧居近东南,河水新为梁。松柏今在兹,安忍思故乡。

四时与日月,万物各有常。秋风已一起,草木无不霜。

行行当自勉,不忍再思量。

3.《感怀弟妹》唐.沈千运

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

神仙杳难准,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

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骨肉能几人,年大自疏隔。性情谁免此,与我不相易。

唯念得尔辈,时看慰朝夕。平生兹已矣,此外尽非适。

4.《春日言怀》唐.鲍溶

湛湛琴前酒,期自赏青春。胡为缄笑语,深念不思身。

寂寂花舞多,嘤嘤鸟言频。心悲兄弟远,愿见相似人。

江界田土卑,竞来东作勤。岁寒虚尽力,家外无强亲。

杳窅青云望,无途同苦辛。

5.《忆舍弟》唐.于逖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亲。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秦。

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

3.形容兄弟反目成仇的诗句

形容兄弟反目成仇的诗句,有如三国时期魏国曹植作的《七步诗》,全文如下:

《七步诗》

曹植 【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