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拉卜楞寺的诗句

1.关于拉卜楞寺的游记

拉卜楞寺在晒佛节前一周就开始了庄严的诵经和诸多的宗教仪式,

每天来听经的人也逐渐增多,到了晒佛节当天,早上10点隆重的晒

佛仪式开始,百十名精壮的喇嘛肩扛近百米长龙一样的大佛画卷,在

骑马卫队的护送下,喊着号子威风凛凛地跑向大夏河对岸的小山坡上,

将近千平方米的画卷铺在半山上展示。一路上,围观的群众潮水般地

涌向长龙,争抢着向大佛上抛哈达,更多的人扑向佛卷,将自己的头

或脸贴在佛卷上,祈望能得到佛的保佑。当覆盖在硕大的佛象上面的

幔帐徐徐揭开时,晒佛典礼进入最高潮,人们将能代表心意的哈达及

礼品纷纷抛向佛像,年老的藏族同胞转动着经轮高声诵着佛经。调皮

的孩童在大人的帮助下爬上晒佛台的高台阶,企图触摸一下那神圣的

佛像……大典持续约两个小时

2.拉卜楞寺的简介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宫),“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为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幡幢、宝瓶等装饰物。它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

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拉卜楞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各殿堂内高8米以上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种质地多样的中小型佛、菩萨、佛塔、法器等不胜枚举。寺内还珍藏有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册封和赠赐的金敕、印鉴、封诰、大幅匾额、千佛树、珍珠塔、玉如意、陨石、海马牙等。

3.拉卜楞寺怎么样

拉卜楞寺的晒佛很壮观,转经筒的规模很宏大,藏民们对佛的敬拜非常虔诚。

转经砖寺转塔,无处不见磕长头的藏民,破衣烂衫,灰头土脸,再穷苦都不放弃拜佛;这里大部分的藏民生活水平都不高,但仍然会在佛前拿出一两元来供养佛;晒佛仪式上活佛念经时撒下的米,待仪式结束后,藏民们会在地上一粒粒地捡。他们对佛的信仰和崇敬绝对是发自肺腑,无比真诚,有时候会让人无法想象,有些举动甚至不能理解,但同时他们那种虔诚的敬意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你。

攻略:甘南各个藏传佛教寺院晒大佛的日子都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拉卜楞寺的晒佛是从大经堂开始,僧人们把佛一直抬到山坡处的晒佛台,在晒佛台处举行的晒佛仪式前后要有两个多小时。拍照的话最好在晒佛台的北侧山坡,拍摄抬佛和晒佛的全景场面都更容易,角度都会更好。

4.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目前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样呼图克图,其他领导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赛赤。

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 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

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 拉卜楞寺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

大学期,每学期为一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 概况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

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

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等饰物,楼上供吐蕾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色赤、八大堪布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 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

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显得十分华丽,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

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

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在政府的关怀下,1985 年7月设计,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 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

5.拉卜楞寺的历史沿革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

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 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

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那座楼高七层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电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炼了钢铁。十年“**”更是不堪言状,一座座佛殿变成了食品厂、屠宰场。寺门紧闭,僧众四散。寺院建筑仅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机关单位占用。

拉卜楞寺院虽历尽沧桑,但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从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开放以来,国家前后拨款上百余万元对原留的经堂、佛殿作了维修。

6.有谁知道拉卜楞寺旁边的一个喇嘛寺叫什么名字

(格尔登寺)该寺位于阿坝县城西北角,相距一公里左右,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寺院建筑鳞次栉比,严然是一座小城市。

该寺由金碧辉煌的大经堂、四个札仓、五个佛殿和许多各式各样的僧舍构成。围绕寺院四周的转经走廊长两公里,安装有5000余个转经筒。

每逢举办宗教活动,可云集僧侣一千余人,场面十分壮观。该寺始建于清同治9年间(1870年),属若尔盖达扎朗摩格尔登寺的子寺。

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该寺已成为安多藏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 格尔登白塔是该寺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它底座边长25米,成正方形,高39米,七层,雄居于寺院前的高地上,十几公里以外都能见到它高大神秘的身影。塔的四周有24座小白塔环绕拱托,塔内供奉着千尊佛像,精湛的壁画600余幅,可与大型艺术展览馆媲美,游人可入内拾梯逐层欣赏。

有诗赞曰:峥嵘倚汉,突兀凌空。梯转如穿窟,门开似出笼。

宝瓶影射天年月,金峰声传奇海上风。虚檐拱斗,作成巧石穿花凤;绝顶留云,造就浮屠绕舞龙,远眺可观千里外,高登似在九霄中。

7.在拉卜楞寺或西藏,走转经路有什么作用

您是说围着寺庙建筑或围着一定的路线(比如八廓街)转着走的那种吗?据说是转经一圈叫做圆满,手中还要转着转经筒,转经筒转一圈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经文。

以下是从人民网看到的关于转经的文章,供您参考:

《转经节走转经路》

进入藏历四月,总让人感觉拉萨变得怪怪的,只要一走到街上就马上被融入一个看不见的“流”中,这个“流”推着你不停地顺时针前进,尤其是在大昭寺边上的八角街上,想反方向行走简直是排除万难。

藏历四月是藏族著名的“转经节”,据说是佛主诞生、圆寂、成佛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来自西藏各个地区的信徒成群结队地围绕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顺时针转行,手里拿着转经桶,边走边摇,谓之转经,他们还不住给分布在拉萨主要干道的香炉添香草枝,到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前顶礼膜拜,逢初八、十五和三十,这种活动更热烈。

八角街是拉萨三条最主要的转经路之一,藏族人称其为“八廓街”即为中转之意。清晨,大昭寺前香烟飘袅,人头攒动,朝佛人、进香人和转经人早已将这里挤得满满当当。寺前不大的青石板地上已经趴满了叩长头的人。经历了千年沧桑的石板地已被人体磨擦得光滑发亮,一尘不染,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深深的凹痕。

步入八角街转经的人流,你就甭想细细观赏街边摆满藏式玩意的小摊,大人、小孩、老人、妇女、喇嘛、尼姑都手拿转经桶步履匆匆地向前走,推着你不得不与他们一同前进,藏靴、皮鞋、胶鞋敲在路上,汇成阵阵低沉而有节奏的声响。

夜里下过雨,八角街的石板地湿漉漉的,有的地方甚至积了污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那些用身体丈量来转经的叩长头者。他们目光虔诚,动作规范,一步一长叩,全然不在乎观光者惊异的眼光。知道照顾自己的,弄一块塑料布挂在胸前,这样整个身子趴在地上的时候就不会弄湿衣服,或者在手掌上系上两快木板,这样长时间的用手击打石板路不会把手敲得血肉模糊,但大多数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单凭一副血肉之躯和坚忍信念来朝拜他们心中的神,让旁观的人看了说不出是敬佩还是怜悯。 一位叩长头的年轻人说他的信仰是从父母那传下来的,他每天都要叩几百个长头,周末的时候甚至达两千个。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只是在叩头之余找些临时工做,他不想找固定工作,那样就会没有时间给菩萨叩头了。

据说,进入四月,许多农牧区的藏民都会特意来到拉萨,在这呆上一个月,来朝拜他们心中的佛。他们在这里转啊转,转啊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转进了他们的祈盼,转枯了他们的身躯,转入了他们的梦想,转完了他们的青春。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