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之重器”下一句是什么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释义】凡属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出自】《重令全屏》作者:管仲及门徒 【节选】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 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 故曰:令重而下恐。 【释义】 凡属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法令威重则君主尊严,君主尊严则国家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则君主低贱,君主低贱则国家危险。所以,安国在于尊君,尊君在于行令,行令在于严明刑罚。 刑罚严、法令行,则百官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法令不行,则百官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民的根本,根本没有比法令更要紧的。 所以说:删减法令者,处死;增添法令者,处死;不执行法令者,处死;扣压法令者,处死;不服从法令者,处死。这五种情况都应是死罪无赦,一切都只看法令行事。 所以说:法令有力量,下面就畏惧了。 2.“国之重器”下一句是什么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释义】凡属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出自】《重令全屏》作者:管仲及门徒 【节选】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 【释义】 凡属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法令威重则君主尊严,君主尊严则国家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则君主低贱,君主低贱则国家危险。所以,安国在于尊君,尊君在于行令,行令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法令行,则百官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法令不行,则百官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民的根本,根本没有比法令更要紧的。所以说:删减法令者,处死;增添法令者,处死;不执行法令者,处死;扣压法令者,处死;不服从法令者,处死。这五种情况都应是死罪无赦,一切都只看法令行事。所以说:法令有力量,下面就畏惧了。 3.“国之重器”可以指哪些东西不知道你这个原文是哪里来的,有点类似《孙子兵法》“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 不过 一般“国之重器”通常指古代帝王玉玺——“国玺 国之重器也”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或者祭祀用大型青铜器(例如:九鼎) 另外由于中国古人对玉石的崇尚 也有“玉者 国之重器”的说法 至于到了现代你可以衍生一下,从各个层面对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 比如从军事战略上来说——核武 4.玉者,国之重器也瓷虽美矣,然不如玉之美。且不闻无玉不成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相如舍身轻死,完璧归赵,遂而渐级入相,有幸执国。物之重宝,国之重器,非有贵玉者也。瓷器古为实用,非礼非祀,仅陈艺术之美,而无人伦含义。蛮无玉德,(仁、义、智、勇、洁)本性外放,故不识君子之风,含蓄之美。徒羡艳丽之光,鲜明之色;多慕珠宝豪华,钻石璀璨而已。实无文化积淀,传统轻薄,性情飘散所致。 然玉虽贵,容可敌国,亦不可帅中国文化。何以故,文化乃活,玉乃静,实难反映世道人心是也。天地人三才定位,社会乃现;物资渐丰,文明既有。文化者精神、物质之实名,乃特重精神。玉虽可人,惜不能言。揣摩当时,如管窥豹,略见一斑,不能赅备实景,故不足为文化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