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没头发的诗句

1.有没有描写头发的诗句呢

李白诗《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形容头发的诗句

无题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经古行宫 杜牧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环空断肠。

长恨歌 白居易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恃宠 曹邺

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

河湟 杜牧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赠溪翁 王建

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

伤春 陈与义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北来人 刘克庄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南歌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菩萨蛮 冯延巳

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

菩萨蛮 冯延巳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山坡羊 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3.形容头发的诗词都有什么

1.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2.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4.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5.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杜荀鹤 《山中寡妇》

6.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陈与义《伤春·庙堂无计可》

7.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9. 头发乱,髻鬟偏。爱把花枝立舵前。——王谌《渔父词/渔父》

10.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诗词释义:

1. 高堂之上的人,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早上还是青丝到晚上就变得雪白。

2.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3.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4.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5.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6. 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7.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8. 白头发越挠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9. 头发乱糟糟的,云髻都歪了,喜欢把长着花的树枝立在船舵前。

10.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4.形容“头发”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头发”的诗句有:1. 《秋浦歌》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3.佚名 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发蕊。

4.《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秋浦歌》翻译:白发长长的,因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镜子里,白发苍苍的到底是谁?赏析: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始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翻译:女主人公于此之时,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

赏析: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挚著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弦。

3.佚名 翻译: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发蕊。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明确“豆蔻”还含香,凝似桃花蕊初发。

赏析:全诗以美好的基调描述了女子头发、手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爱人至深的爱慕之情。

4.《月夜》翻译: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赏析: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5.《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赏析: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5.形容没有头发的无什么无什么的四字成语

无忧无虑 无影无踪 无时无刻 无缘无故 无边无垠 无拘无束 无穷无尽 无边无际 无千无万 无法无天 无声无息 无适无莫 无情无义 无声无臭 无适无莫 无依无靠 无冬无夏 无始无终 无罣无碍 无牵无挂 无咎无誉 无亲无故 无尽无休 无边无沿 无怨无德 无背无侧 无党无偏 无虑无忧 无根无蒂 无情无绪 无声无色 无形无影 无尤无怨 无偏无倚 无父无君 无束无拘 无拳无勇 无大无小 无尽无穷 无旧无新 无休无了 无挂无碍 无拘无碍 无拘无缚 无相无作 无了无休 无倚无靠 无偏无党 无明无夜 无头无尾 无思无虑 无伤无臭 无影无形 无偏无颇 无情无彩 无踪无影 无家无室 无毁无誉 无颠无倒 无偏无陂 无昼无夜 无天无日 无虑无思

------------专业回答各类问题,作业,作文,为你提供准确详实的答案。希望采纳,

谢谢!!!#^_^# ^_^o~

6.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发三千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