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剑客的诗句1、《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穷冬客江剑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3、客里冯谖剑 《新丰主人》4、上客佩双剑 唐 韩翃 《送监军李判官》5、我为剑外思归客 宋 苏轼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6、上客冠剑鲜 唐 孟郊 《送魏端公入朝》7、客在剑门外 唐 雍陶 《送裴璋还蜀因亦怀归》8、觅匠重装燕客剑 唐 雍陶 《少年行》9、岳客出来寻古剑 唐 黄滔 《经安州感故郑郎中二首》10、客魂迷剑外 宋 陆游 《郫县道中思故里》11、一作剑关客 宋 陆游 《思蜀》12、客舍愁弹剑 宋 陆游 《夕雨》13、身客剑南家在剡 宋 陆游 《西郊寻梅》14、二客病跛阻攀登(谓剑丞贞长) 陈三立 《琴初贞长剑丞过湖居偕往看桂花满觉陇遂至理》15、琴剑长为客 宋 戴复古 《为客》16、飘零剑外参谋客 宋 李复 《予昔为河东漕属吏部郎中吕得和出总漕计与予》17、剑北榛芜动客伤 宋 李曾伯 《赠杨户曹》18、楚客旧留剑 宋 林昉 《迁居》19、冠剑有客夔与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20、剑门南北等为客 宋 孙应时 《还成都》21、客还入剑门 宋 孙应时 《入剑门和少陵韵》22、壮我客怀瞻剑阁 宋 王经 《灵岩纪胜》23、陌头客子剑生鳞 宋 王梦应 《呈李书史四首》24、剑津诗客子张子 宋 杨万里 《寄题张县尉敬之南昌官寺重新子真祠堂》25、书剑怜同客 明 苏正 《南州有赠》26、山光寒客剑 明 王稚登 《天池看月》27、书剑自怜多病客 明 谢榛 《除夕吴子充诸人集旅寓有感》28、客怀频倚剑 明 郑旦 《夜归洱海道中》。 2.形容剑客的诗句《剑客》(唐代贾岛全集)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剑客》(唐代李中全集,选自全唐诗:卷747-29) 恩酬期必报,岂是辄轻生。神剑冲霄去,谁为平不平。 《赠剑客李园联句》(唐代孟郊) 天地有灵术,得之者惟君……--孟郊岂如丰城下,空有斗间云。 《剑客》(唐朝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剑客》(唐代慕幽) 去住知何处,空将一剑行……晓来湘市说,拂曙别辽城。 《三十年来寻剑客》(唐代志勤全集)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别刘秀才》(唐朝许浑)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春秋战国门再吟》(唐代周昙) 门下三千各自矜,频弹剑客独无能。 3.形容“剑客”的诗句有哪些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11.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摘自隋·卢思道《从军行》。 解释: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12.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摘自唐·李白《悲歌行》。 解释:古人说,学剑是为一人用,念书只需认姓名。 13.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摘自唐·李白《白马篇》。 解释: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14.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摘自唐·李白《陈情赠友人》。 解释:延陵季子有把珍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15.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摘自唐·李白《郢门秋怀》。 解释:仙人在那里?找你找得太辛苦,扪胸倚剑,仰天长叹,顾影自怜。 16.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摘自唐·李白《猛虎行》。 解释: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昨天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今天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 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17.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 摘自唐·李白《北风行》。 解释: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18.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摘自唐·王维《老将行》。 解释: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19.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摘自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解释: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 20.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摘自唐·令狐楚《少年行》。 解释: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 4.有关 剑客的诗句《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大意】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我今日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赏析】 贾岛诗思奇僻。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 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 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侠客行① -李白 赵客缦胡缨②,吴钩霜雪明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④。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⑥,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⑦。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⑧。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⑨。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⑩。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⑾。 注释: ①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②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③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④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⑤这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⑥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⑦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 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 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⑧这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⑨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⑩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 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 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 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拼,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 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 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 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⑾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 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赏析: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 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 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 5.贾岛的《剑客》诗句是什么1. 《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原文: 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 注释: ①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②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③示君:拿给您看。 3. 创作背景: 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