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佛山的诗句1、一首关于佛山市南海区诗词: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出自唐代李白《寄崔侍御》 译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2、赞美佛山的诗歌: 人人心欢笑妙韵声声颂华年,眺望花灯朔从前,历遍浮世忆佛山,沧桑数百年,世代虔诚奉献,奋力全城共勉,每天唱颂传粤韵歌声响不断。 风吹古灶熊熊烈焰,清晖幽雅,红荷艳,樵山飞翠,皂幕绵。灿烂前程人人乐见,改革开放,笑傲明天新挑战!东风轻吹新景再添新信念,同建佛山心不变! 呈英姿鼓朝气迈向新纪元。名城花开遍,共创小康美丽宏图谱新篇。同心同德同建!今天阔步快马加鞭同步去,普天欢庆快乐年。 ——出自《佛山颂》 扩展资料: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将感喟身世与抒写友情交织,前半部分写诗人离别故乡而独行,后半部分写与崔侍御相见及相离,并抒发相思之情。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 粤剧的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寄崔侍御 2.佛山祖庙介绍祖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在明。 清两代多次重扩建,据记载: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因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庙中供奉道教: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亦即北帝。由此可知祖庙是岭南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古迹。 每次走进租庙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包围着,这当然不仅仅是触眼处都是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以及其精美的装饰工艺和庙内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更是由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息,古且称他为文气。它们充盈在祖庙的空气中里,无处不在,你无法不被他包围浸润和感染………继而忍不住对她要顶礼膜拜。 馆里人士介绍:祖庙在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着极强的人气。八十年代中后期祖庙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一百万人次。 最高时游客人数更超过二百万人次。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远渡重洋回来朝拜的。 可见祖庙作为一个宗教文化的场所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灵魂深处的寄托。 佛山人生活的离不开祖庙…… 祖庙内供奉的北帝神,传说是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将都由他统管。 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佛山人便将北帝请到佛山坐镇。说来奇怪,自此之后,佛山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 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是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佛山人把祖庙视为福庙,每逢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佛山和珠三角一带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祖庙。 他们朝拜祈福,许下良好心愿,他们反思忏悔,净化心灵。大家心理都觉得:不到祖庙心理就不踏实,到了祖庙,大家心里则有了一种平衡,有了一个希望,生活才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于是日子在日复一日中变得有滋有味……现代城市经济才在车水马龙中滚滚向前……无怪乎佛山人将祖庙视为自己的根,自己的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有位佛山的朋友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又一阵破“四旧”的浪潮,许多庙宇和庙宇内的珍贵文物在这次浩劫中毁于一旦。 那时候,外地**将佛山祖庙定为摧毁的目标。在一天上午,突然出动大批人马手持棍棒冲向祖庙,佛山的**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祖庙门口,手挽手,万众一心,用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誓死保住了祖庙。 当年参加祖庙保卫战的人一提到这件事都忍不住热泪横流……太感人了,许多人被打的全身流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当时有一个信念,生命可不要,祖庙决不能丢。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神州大地,庙宇无数,然而,能在人们心中占据如此地位的庙又能有几个,祖庙原来是无愧于这“万庙之祖”的称号的。 佛山人的生活轨迹处处都和祖庙连在一起,那天游祖庙时正好赶上四对新人在祖庙举行婚礼。新娘们坐着大红花轿,新郎手扶花轿跟着,八音锣鼓起奏、大头佛开路、大吟姐陪侍,在众人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进入祖庙,结婚典礼开始。 他们先到万福台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牵手到灵应祠许愿,并一起到锦香池用银子齐掷石雕龟蛇祈福,到黄飞鸿纪念馆看舞狮表演,最后由主办方向新郎新娘赠万福之婚纪念匾。 其间大批的观看者,新闻记者和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为婚礼的气氛推波助澜。这种仪式在祖庙屡见不鲜,很多新婚夫妇即使没有在祖庙里举行婚礼也必定要到祖庙门前合影。 这给祖庙平添了许多浪漫的生活气息。 此后,新婚夫妇生了贵子,快到上学的年龄又要到祖庙来参加开笔典礼。 开笔仪式在祖庙西南部的孔庙里进行。据传凭借祖庙的灵气,历史上佛山读书人的成绩冠甲全粤,直至辛亥革命前后人才辈出思想家康有为,铁道之父詹天佑,小说家吴研人至现在任香港律政司长梁爱诗等均在佛山的尊孔的风气中成长。 1980年一来,佛山在全国的高考中更是异军突起,祖庙专设状元榜以激励后人发奋学习,并在此开设儿童开笔典礼仪式。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节的称谓,是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和贯通教育心理学的启蒙教育纪念形式。 祖庙的开笔典礼已经开办多年,珠三角不少家长学校都选择祖庙为小孩举行开笔典礼。笔者有幸目睹了开笔典礼的全过程。 首先参加开笔典礼的小孩排好队,在乐声中由老师引领步入孔圣殿,在殿里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训导。并由老师教写“学业进步”的描红条幅,然后每个小孩手摸孔庙内的文笔合影,参观佛山状元榜,手拿“学业进步”的吉祥语到吉祥树下许愿;共同击敲启智钟,取状元井的水用状元巾洗脸,接下来便由启蒙老师用朱砂为开笔者开智(痣),最后穿上博士袍集体合影。 整个开笔典礼仪式节奏鲜明,意义深远。 佛山的老人们则更离不开祖庙了。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子中弥漫开来……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位老人说:人老了,祖庙成了。 3.有关于佛山民间俗语或对联佛山民间俗语云:“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 究竟“行通济”是一项什么活动?为何有此习俗?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它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 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粥塘、简村、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主要水道。 当年,通济桥两岸各建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乡人及四乡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 接着购买“行运风车”,手持着游行于通济桥上。 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济”,凡行通济桥的人,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兜”至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 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小商贩摆卖香烛、百解符箓、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 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行通济”一种民间习俗。 建国后,桥已毁、庙已拆,这项活动曾一度停止。近年,人们又渐兴此俗,每年均有一些群众“行通济”。 据近两年统计,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的旅客已近20万人次。 佛山楹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庙宇、祠堂、戏台、街道、商店、住宅,新居落成或节日,都以佳联一对装潢门面。 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对联,又是最好的广告宣传手段之一,是民间祈求幸福、喻意吉祥的文化习俗。昔日有“东山文社”,今有“楹联研究会”,都是佛山民间研究、创作楹联的群众性组织。 著名的佛山祖庙,大殿山门有一对联:“凤形涌出一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传说是明代吏部尚书、佛山人李待问与补鞋匠巧对而成的。 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建于清顺治十年的祖庙万福台,有两副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短短的联语,把戏剧的形式、特征及其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赞赏。 佛山明代的状元伦文叙,还在十岁孩童时,一次与一群孩童在街上踢球,误将球踢进了王将军的花园内,伦文叙进园讨球,王将军要他对出下联才还球免罚。王指着墙上的画,出了上联:“画图中,龙不吟,虎不啸,看见孩子,可笑可笑。” 文叙见桌上有棋盘,即对下联:“棋盘内,车无轮,马无鞍,说声将军,提防提防。”将军听后,赞叹不已。 有一秀才,见村民杀狗,欲讨狗肉吃,村民出一上联:“狗仔烩侬巧笑善长穿黑服”(“巧笑”,煮熟狗头之状),秀才见一老妪到河边倒虾壳,即对下联:“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村民见秀才对得工整,便请他吃了一顿狗肉。 有一警世对联,专讽刺那些不求实际的人和事,上联是:“井里鲜花,蝴蝶闻香难下采”,下联是:“粉墙画果,猴儿欲食枉思量。”此联已在民间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 民间交往的趣联颇多,不胜枚举。 佛山街道,过去都建有闸门楼,除有石刻街额外,多有一副对联,俗称街对。 其中豆豉巷(今升平路),每年春节必挂一联。 商业对联更是多姿多彩,行业特色浓烈,趣联佳对比比皆有。 如理发店联:“磨砺以需,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药材店联:“一药一性,岂可指鹿为马”、“百医百方,焉能以牛易羊”;绸布店联:“公道取材锦簇花团新世界”、“荣怀有庆经天纬地大文章”;杂货店联:“岂可得新忘旧”、“何妨以有易无”;古玩店联:“古代山川室内有,名人墨宝厅中寻”;裁缝店联:“愿将天上云霞服,裁作人间锦绣衣”;茶寮联:“坐片刻无分你我”、“饮三杯各自西东”;酒店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开言此处香“;甚至厕所也有对联:“入门三步急,出门一身松”……各行业的新对联层出不穷,各具特色,而民间住宅春联更是多不胜举。民间楹联之盛,已成为良风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