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寒窗苦读的诗句”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寓意没有经过痛苦的千锤百炼,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质不会轻易地来到,所以说,在痛苦中磨练自己,生命之火花才会闪烁。 2,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意思是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时间宝贵就像金子一样,应该珍惜。 3,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出自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意思是少年时的辛苦勤勉将终身受用,然而要学有所成还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扩展资料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晋代的时候,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们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但实际上,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前,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科举取士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 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窗苦读 2.关于学习苦的诗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为什么古人在学习上喜欢说十年寒窗苦读这是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参考资料: 原指科举时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终日埋头窗下苦读的情况。现形容长期刻苦读书。如:你总算是十年寒窗的苦吃出头了,今天已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了,不是说还要派你出国考察吗?[语源](金)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辨析]也作“十年窗下”“十载寒窗”寒:指生活过的辛苦… 通过艰辛的努力,一旦成就,则天下扬名啦。 4.写读书苦的诗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 棉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得读书灯。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5. 寒窗苦读十二载,素琴轻弹三两声。 6.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7.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8. 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0.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11.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12.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13.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14.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15.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16.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17.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8.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