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一个人脑子麻木了四字成语麻木不仁 má mù bù rén 【解释】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常用于感情冷酷;对悲惨、困苦的事情毫无反应。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仁;不能读作“yén”。 【辨形】仁;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无动于衷 【反义词】耳聪目明、见微知著、眼疾手快 【辨析】~与“无动于衷”有别:两者都有“漠不关心”的意思;但~语义较重;含贬义;“无动于衷”为中性成语;可以形容意志坚决。 【例句】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之后;她对任何事物都采取~的态度。 2.形容一个人习惯了做坏事而麻木的成语1、 成语:麻木不仁 拼音:má mù bù rén 解释:意为没有感觉,失去知觉,现比喻为人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2、 成语:恶贯久盈 拼音:è guàn jiǔ yíng 贯:钱串;盈:充满。罪恶像钱串一样长久地堆积。形容罪大恶极,已到了该受惩罚的末日 3、 成语:恶积祸盈 拼音: è jī huò yíng 解释: 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 4、 成语:积习生常 解释:指积弊已久,习以为常。 拼音:jī xí shēng cháng 5、 成语:积以为常 拼音:jī yǐ wéi cháng 解释:指习惯成自然。同“习以为常” 出处:《旧唐书·张柬之传》:“今姚府所置之官……唯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动掠,积以为常。” 以上,供参考! 3.形容人麻木的成语发聋振聩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发蒙振聩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警愦觉聋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启瞶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习以为常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出处:《魏书·太武五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越瘦秦肥 比喻痛痒与己无关。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诈痴不颠 指假装痴呆。 诈痴佯呆 指假装痴呆。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诈哑佯聋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昭聋发聩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振聋发聩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知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织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