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步洪 苏轼 全文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哓哓师所呵。 其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2.百步洪 苏轼 全文百步洪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 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3.百步洪二首感受这两首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诗序介绍了写作缘起:这年秋天,苏轼与诗僧参寥等放舟游览百步洪,一个多月前,几个友人曾相携来此游览,颇得欢趣。苏轼因故未能参加,而此次追游,友人之事,已为陈迹,想到这点,不禁感慨,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古诗。 第一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小船(也有认为是写洪水)疾驰直下的险象,一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即所谓“博喻”),手段新颖,而形象生动,自宋代以来,一直被人称赞。第一首的后半部分,由经历此险而生发感喟,纵谈人生哲理。由于同行的参寥是位僧人,诗也是写赠给他的,因而所谈多及佛理。作品一开始,苏轼就使出了开门见山、急起陡落的绝招,把读者卷入了剧动大动疾动之境。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就把百步洪的险急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二至十句,把飞舟的疾速大事渲染,读者乘一泻千里的节奏劲射而下,屏息着经历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惊险、刺激。贴切的连喻(“投梭”、“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在具体的白描和高妙的夸张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跳动飞跃,一喻的去势方劲,另一喻已紧接而来,结果诗的速度急剧增加,读者的耳中浪骇波激,水师呼叫,凫雁惊飞,乱石劈舷,山岳幻化成魅影,风声急抢向背后,旋涡在浪花中妖啸。这时,读者已身历诗中的旅程,分享作者的昂扬和快意;到了四山全部落在背后,心理张力才像大瀑布下塌溃散。在现实生活中,我只领略过两种相似的过瘾经验:在华南的夏夜乘高速火车没遮没拦地向北疾驰;坐在喷射机里让几百万匹马力摧天撼地把我射出跑道。 到了第十一句,苏轼开始把健笔伸入论理抒情之域:览万期,述生死,说兴亡,观大化;豁达的胸襟(十三、二十一、二十二句)、大幅度的想像(十四、十七句)、驾驭典故的能力(十六句),以至幽默的性情(最后两句)都展露无遗。 论速度,此诗的前半部(一至十句)是李、杜也莫奈它何的。但论结构,全诗还未臻“毫发无遗憾”之境。在中国的古典诗人之中,除了杜甫和陶渊明,苏轼是最擅说理的诗人。试看他在《百步洪》二首其一里,说理说得何等潇洒自如:一句“古来篙眼如蜂窠”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变灭之机,流露了充沛的才情。不过后半部的抒情说理虽然成功,和前半部相接也不致“两伤”,却未能给人“非如此不可”的感觉。在前半部,苏轼描写“?中得乐”时采取的,显然是肯定态度,可是等读者毫不保留地跟随他投入了这“?中之乐”,他却来一个急转(coup de thé 4.“我生乘化日夜逝”出自哪一首诗词百步洪二首其一 【作者】苏轼 【朝代】宋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嶮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5.1、写出诗名李白《》《》《》王维《》《》《》杜甫《》《》《》陆1、写出诗名 李白《梁甫吟 》《静夜思 》《 望庐山瀑布》 王维《相思 》《鹿柴 》《送别 》 杜甫《春夜喜雨 》《春望 》《赠李白》 陆游《游山西村 》《古风 》《故山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百步洪》《题西林壁 》 白居易《长恨歌 》《忆江南 》《琵琶行 》 2、写出诗名 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赠王伦 》 与月亮有关《月下独酌》《嫦娥》《中秋月 》 思念家乡及亲人《泊船瓜洲》《秋思》《归燕 》 写植物的《竹石 》《咏柳 》《菊花 》 3、写出诗句 新春佳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重阳佳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提壶上翠微.) 中秋团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6.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何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既有对客观事物缜密细致刻画,又有想象奇幻、描写夸张、横逸奔放的情感抒发。 二者结合,构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善于虚处生情,借事借景以生波澜。如《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长于比喻,以丰富、贴切、新颖、形象著称。如《百步洪》。 各体兼工。 七言古诗,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文笔雄健有力,充分体现了他奔放的才情才挥酒自如、行云流水的文风特征,体现了以文为诗的特点。 语言平易自然,明快爽劲而又丰富埔洽。 散文和赋的成就: 苏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苏文以自由奔放的风格,挥洒自如的文笔,“随物赋形”的表达能力与变化莫测的结构而见称。 苏轼的议论文广证博引,大量援引史实,层层剖析论证,如《平王论》;善于翻新出奇,虚处落笔,如《留侯论》;具有纵横捭阖、汪洋瓷肆和雄辩滔滔的气势,说理明晰透辟。 苏轼的叙事文;善于把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如《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和其前后《赤壁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