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父母之间依依不舍”的古诗有哪些1.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____佚名《蓼莪》 2.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____佚名《蓼莪》 3.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____苏轼《送贾讷倅眉》 4.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____聂夷中《田家》 5.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6.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____王建《渡辽水》 7.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____杜甫《百忧集行》 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____孟郊《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9.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____王建《短歌行》 10.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____黄景仁《别老母》 11.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____佚名《蓼莪》 12.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 1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____孟郊《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14.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____佚名《蓼莪》 15.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 16.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____王冕《墨萱图·其一》 17.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表示情人依依不舍的诗句1、关于依依不舍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出处 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3、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3.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有哪些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如下:1.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释义: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 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 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 人的真挚情意。2. 唐·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释义: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赏析: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抒情,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3. 唐·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释义: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赏析: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 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 回应首句。“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 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 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 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 现。4. 宋·王安石《江上》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释义: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赏析: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 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 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 这些景物, 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 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 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 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 深隽的诗韵诗味。 5.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 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 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 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4.关于“父母之间依依不舍”的古诗有哪些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____佚名《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____佚名《蓼莪》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____苏轼《送贾讷倅眉》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____聂夷中《田家》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____王建《渡辽水》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____杜甫《百忧集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____孟郊《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____王建《短歌行》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____黄景仁《别老母》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____佚名《蓼莪》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____孟郊《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父兮生我,母兮鞠我。____佚名《蓼莪》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____王冕《墨萱图·其一》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5.形容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古诗句有哪些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