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宋代经济繁荣的诗句

1.描写北宋社会繁荣的诗啊恩.描写北宋社会繁荣的诗、亲们帮帮忙~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据说,金主就是因为看了这首词,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景色,而动了南下入侵的贪念.。

2.描写宋代城市繁荣的古诗词有哪些

1、《题临安邸》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望海潮·东南形胜》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宋苏轼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4、《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宋 张元干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

白鸟飞来风满棹。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

醉眼冷看城市闹。

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5、《水调歌头·江流清浅外》宋 赵师侠

江流清浅外,山色有无中。平田坡岸回曲,一目望难穷。波面轻鸥容与,沙际野航横渡,不信画图工。路入神仙宅,翠锁梵王宫。俯晴郊,增胜概,气横空。云林城市层列,知有几重重。更上危亭高几,徙倚栏干虚敞,象纬逼璇穹。要尽无边景,烟雨看空濛。

3.描写古代经济繁荣昌盛的句子

1.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2.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3.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4.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

5.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

6.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7.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8.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9.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10.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2.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

雕梁画栋,金璧辉煌,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四海升平,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穿着时尚,绫罗绸缎,丰衣足食,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4.描写北宋社会繁荣的诗啊恩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

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据说,金主就是因为看了这首词,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景色,而动了南下入侵的贪念。

5.描写“古代经济繁荣昌盛”的句子有哪些

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2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3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4.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储光羲《长安道》

5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6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7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储光羲 《秦中初霁献给事二首》

8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子兰(唐)长安早秋》

9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10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11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12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1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释义】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2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释义】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3.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释义】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4..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释义】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5.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释义】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6.宋代经济的繁荣

大宋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衰弱和无能,在西方世界,都认为那一个千年的到来,是从中国的大宋开始的,宋朝的富足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科技与文化的兴盛,也是无可匹敌的,可以看看下面的资料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 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 (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

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

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

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 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

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 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