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尔衮的一生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铎。 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 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 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 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 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侵入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从“叔父摄政王”也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 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名誉。 多尔衮因与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关系暧昧,故民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 顺治曾追崇多尔衮为清成宗,谥义皇帝,后被顺治剥夺。 编辑本段爱新觉罗·多尔衮生平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 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1626年晋贝勒。 1628年,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封固山贝勒。 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 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胜明总兵祖大寿部。 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 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 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 1636年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 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 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 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 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 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 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 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 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 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7月14日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占领全国。 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投降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 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 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 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 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 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 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 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 五年,命谭。 2.多尔衮的一生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在生时为顺治朝的实际掌权人,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摘自“百度百科” 3.介绍多尔衮一生或评价爱新觉罗·多尔衮 编辑本段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一生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铎。 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 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 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 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 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侵入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从“叔父摄政王”也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 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名誉。 多尔衮因与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关系暧昧,故民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 顺治曾追崇多尔衮为清成宗,谥义皇帝,后被顺治剥夺。 编辑本段爱新觉罗·多尔衮生平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 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1626年晋贝勒。 1628年,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封固山贝勒。 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 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胜明总兵祖大寿部。 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 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 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 1636年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 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 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 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 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 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 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 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 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 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7月14日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占领全国。 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投降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 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 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 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 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 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 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 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 4.多尔衮的一生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 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日后设有两个「中宫大福晋」;地位相当于汉族的「皇后」。 一个是皇太极的生母蒙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再立的「中宫大福晋」是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 满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贵」,母亲身分越高,儿子的地位也越高。多尔衮和皇太极可以说是身分相当的嫡子。 多尔衮一直认为,他的父汗是要把汗位传给他的。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受命赶到现场的大福晋阿巴亥带回的遗诏也是这么说。 但是,那时多尔衮只是十四岁的小孩,还没有兵权与政权。而皇太极已是后金军、政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贝勒」之一。 因此,皇太极掌握了全局,让所有大、小贝勒都推戴他继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们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矫诏要她殉葬。 多尔衮对这件事当然怀恨在心;他一直认为皇太极不但抢了他的汗位,还因心虚而逼死了他的母亲。到了皇太极驾崩,他已成年,是拥有正白旗的军权,又有丰富政务经验的「睿亲王」。 他的亲兄弟,也拥有兵权的英郡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当然是拥戴他的。所以,除了已死的皇太极,当时谁也没他的权势大,他当然理所当然的想把汗位夺回来。 当时,大多数重臣并不反对多尔衮继位。因为他实在是有才干,有能力的。 如果没有反对势力,他也就顺利登基了。反对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 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军,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尔衮继位,他们必然失势,所以他们坚持立皇子,以维持皇太极的正统宗支。 当时,最有势力的皇子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也是军功显赫,政治经验丰富的人于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尔衮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闹得很僵,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大清的皇帝却是皇太极死了二十几天了,继位人选还没有确定。 朝中剑拔弩张,皇弟、皇子之争,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最后这危机到底是谁解除的呢?孝庄!她知道,如果让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内斗起来,大清就完了。 而这两个人是谁也不肯让谁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选她六岁的儿子福临。 这一个人选,占了几个优势就两黄旗来说,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为他母亲的地位比豪格的母亲高,就子以母贵来说,比豪格更占优势。你们要皇子,就给你们皇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而且,豪格本来就只仗着两黄旗支持,两黄旗不闹了,他就孤掌难鸣。 更重要的关键她得说服多尔衮肯让位。她首先动之以情她与多尔衮本是青梅竹马的情侣,阴错阳差让努尔哈赤把她指婚给了皇太极。 虽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尔衮对她始终是有情的。多尔衮当然不肯让豪格,但让他所爱的布木布泰的儿子,总是可以考虑的。 而且,她又答应让多尔衮摄政;反正福临太小,实际掌权的还是多尔衮,让多尔衮心平气和。其次说之以理他告诉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肯让位,因此造成大清的内乱,则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 这个帽子太大,多尔衮不能不考虑。更让多尔衮不能不顾虑的,是她还胁之以势;她出身蒙古贵裔,满、蒙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方面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 她以福临是蒙古外孙,争取了蒙古对福临的支持,又说服中立派赞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计。于是,让原先鼎足之势,变成支持福临的占绝对优势,逼得多尔衮不得不让位,而解决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机。 虽然就当时而言,危机解除,却也留下了后遗症多尔衮仗着自己的让位之功,扩张权力,排除异己,终于还是害死了他的对头豪格。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不满意,也只好明哲保身,不敢与他对抗。 到后来,他连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使叔侄两人势同水火,把孝庄夹在两者间左右为难。 多尔衮权大势大,嚣张跋扈,甚至想逼孝庄改嫁他,被汉臣劝阻。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孝庄只好逼顺治拜他为父,以满足他的虚荣心。 顺治渐渐长大,他对多尔衮的仇视,是多尔衮心知肚明的。这令多尔衮不能不担心如果有朝一日顺治长大亲政,他自己将有什么下场?而且,他当皇帝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 竟然想把顺治废了,自立为皇帝。孝庄面临了抉择她心中不是不爱多尔衮,但不能坐视多尔衮篡位,造成对大清的伤害。 她利用心理学的战术击败了多尔衮在顺治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写下效忠顺治的誓书。多尔衮当时的誓书上,誓言秉公理事,绝不存私心,排除异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违誓,短折而死。 孝庄把他的誓书给他看,指责他违背了誓书上的所有誓词! 多尔衮死于关外坠马,死时只有三十九岁对一生戎马的人,这是不可思议的。也许,就是他自己违反了誓书的誓词,让他心虚,才应誓的吧? 照着被欺压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见,多尔衮既死,巴不得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并把他的同党一网打尽。 但,孝庄阻止他们这么做,因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间,跟他关系纠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尔衮,会使人人自危。这些人一旦反扑,将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所。 5.大清多尔衮的传奇一生《孝庄秘史》里真正永劫难逃的是多尔衮。多尔衮,是炼狱中的幽灵,多尔衮,是牢笼 中的鹰,多尔衮,是爱和恨的祭品,多尔衮,是因为《孝庄秘史》重新活过来的英雄。 史书上记载,专权的摄政王,意欲篡位的多尔衮,迎娶兄嫂的不伦者。 这里的多尔衮,是活在痛和恨中亟待长大的少年。月夜的旷野中,他高喊着:“多尔 衮终会有不再孤立无援的一天,多尔衮终会长大。” 这里的多尔衮,是丧失一切,在复仇的欲念中成熟的野心家。他的谋略胆识,他的城 府心机,不是天生,而是来自于他太不公道的命运。 这里的多尔衮,野心勃勃却又至情至义。他始终无法制服自己的心,既无法做一个彻 底的大逆不道者,又无法摧毁胸中的梦想和仇恨。只有他,始终在做与不做,忍与不忍之 间挣扎,耗尽了大半生的心力。 皇太极的霸业,顺治的痴情,庄妃的隐忍,使他们都被历史牢牢记住。但是多尔衮, 即使是反观演绎的传奇,仍然是晦暗不清的一笔,太过痛苦,无法评说的命运…… “我爱了一辈子的玉儿,追我魂索我命的玉儿,能不能告诉我,我一生鞍上马上,刀里 枪间,为的究竟是什么?该我的,我永远都得不到,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真的不明 白……”这是多尔衮最后一次出征前绝望的疑问。多尔衮永不服输,但是终其一生,他的 丧失也没有得到补偿。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曾经的创痛却无法愈合。直到临死 之前,他都没有寻到生命的答案。 “玉儿,去吧。这一生,你就应该把我抛在旷野之中,这是你的命,我的命”。多尔衮 最终还是对他痴爱了一生的女人放手,旷野清寒,月光似雪,终其一生,他始终只有孤 独。这是他的宿命,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为自己捆绑的枷锁。认命之后的多尔衮微笑着死 去,这不是安祥的离去,而是大悲大痛之后的抛洒。他的死不是对自己一生的释怀,不是 对他恨过爱过的人的谅解,他的死对他,只是一种飞翔,一种对痛苦永远的飞升。 多尔衮的一生是最痛楚也最闪亮的部分。他的生命因为庄妃飞扬的长辩和星星般的眼睛 燃起,庄妃的生命也因为他的激情和痛苦照亮。多尔衮死去之后,庄妃的整个光亮就晦暗 了。属于这个女人本身的心,爱情,少女的梦,全部随这个男人死去。她成了大清最坚不 可催,最沉静睿智,却也最冷漠空洞的柱石。 董鄂妃临死前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谁能分得清。董鄂妃好得无人能及,但的确也 是“祸水”。庄妃成就了昌盛的大清,却亏负了多尔衮的一生。而多尔衮呢,他的得与 失,成与败,爱和恨,疑和问,谁能回答呢? 《孝庄秘史》的主人公是庄妃,让《孝庄秘史》活起来的是多尔衮。《孝庄秘史》让人 痛,让人悲,是因为无论怎么样的活法,人生在世,终究意难平。 参考资料: 6.关于多尔衮身边的一个人有这个人,一般被翻译成吴尔库尼。只是多尔衮一个没有名分的侍女。但是被后世如清史列传、八旗通志称为“宠妃”或者“宠姬”,估计很得多尔衮喜欢——但是某人这人怎么说呢,应该说是十分看重出身血统的人,当然当时满洲是半奴隶半封建制,等级制度森严,人家本人又出身高贵,自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什么平等意识,偶尔替草根们想想——所以一直也就只把这个很宠爱的女孩子当个侍女而已。 是她临殉葬前,把白旗的高层们都招来,说什么王爷生前备下龙袍,现在可以偷偷放在棺内,这揭发出来后就成了多尔衮谋反的第一条罪状。 至于说她是被灭口那是秋雨的想法。不过我觉得不太可能。 首先,她是在多尔衮死后很快就自杀殉葬的,都没有从围猎之所回来。多尔衮死的相当突然,事前不会有人有任何准备。除非她一直就是多尔衮政敌放在他身边的一枚棋子。但是我觉得这种可能也非常小。因为多尔衮是个很多疑的人,来路不明的人他不会宠爱信任,而且还是放在枕边宠爱信任(喂~~) 其次,多尔衮死后一两个月内他的势力还残存着,影响还很大。你可以看后来陈之遴依附睿王的一案中的陈之遴的陈述。当时的刚林等人还是非常嚣张的。与其说多尔衮身后封皇帝是福临母子的缓兵之计政治策略,不如说是白旗威势犹在,福临济尔哈郎不得不如此。 至于秋雨说因为多尔衮母亲被逼殉葬所以多尔衮不会让人为他殉葬,所以吴尔库尼是被灭口云云。我觉得未必如此。 首先,他事情一堆,哪有心情考虑自己死后是不是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不许别人为他殉葬。他如果没说“不许殉葬”,按照满洲的习俗,以他的身份地位铁定是要有人给他殉葬的,不然就太难看了。而皇太极时期就制定法规说,殉葬的人必须是主人生前宠爱的人,不宠爱的不得让她殉葬,所以最受宠爱又最没后台的吴尔库尼是首当其冲要去殉葬的。 其次,多尔衮这人有时的表现可能让人觉得挺奇怪的(虽然我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他一方面非常凌厉,一方面似乎又很低调,相当通达儒家的中庸之道(详见摄政日记)。指明让人殉葬他是干不出的,可能也觉得让活着的福晋们殉葬挺没意思。但是身在其位,死乞白赖说不许别人给他殉葬那也是挺没意思的。所以他生前要是说过关于殉葬的问题,可能想的也就是找名宠爱的侍女殉葬,维持他的中庸之道。 然后,从他本心想法来说吧。你说一个人亲眼看着自己的哥哥弟弟侄子们死了,几乎都有一两个福晋死活自愿为其殉葬,自己死的时候希望不希望别人为他殉葬呢?我琢磨着正常人都会有这种希望,不然这内心多失落啊!要是他生前有说过身后之事,假如此时有女人说你死了我会给你殉葬的,这女人的身份地位也挺符合他理性思考时确定的殉葬目标,他说不定也就半推半就同意了。 最后,至于殉葬的女人本身么,话说不是很多女人都希望做给男人挡子弹的女人的么,满洲又有这习俗,所以说说不定小多说你不用死了,人吴尔库尼小姐还非殉葬不可呢…… 所以我觉得吴尓库尼是走正常殉葬的手续死的占很大概率。 7.多尔衮一生的作为有什么多尔衮(1612~1650)清朝入关时的摄政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天聪二年(1628)以初次从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之意)。 此后数次入明境内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掠略,又征察哈尔、朝鲜,攻大凌河、锦州、松山等地,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天聪五年执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八年,皇太极因病突然死去,因储嗣未定,清朝皇族面临王位之争。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清世祖福临),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各衙门关白政事、记录档册皆以多尔衮为先。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见李自成起义)。 清朝统治者抓住机会,立即向关内进军。四月,以多尔衮为大将军的满蒙汉八旗兵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军失利,退回北京后,率部西走。五月,多尔衮入京。 十月,迎福临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对全国实行统治。多尔衮位崇功高,权势日增。 是年加封为叔父摄政王,五年又尊为皇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参见彩图插页第106页)多尔衮摄政时期,以入关前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进一步仿照明制,加强封建专制政权。 多尔衮在维护“权归满人”的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故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 顺治五年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为发挥汉族官员在政权中之作用,六年,下令禁止满洲诸王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摘内外汉官。 为广泛招徕汉族地主阶级,又礼葬明崇祯帝后,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经历了皇帝与旗主、诸王之间的不断斗争而逐步实现。 多尔衮采取措施限制由满族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集权力于摄政王之手。又罢诸王兼理六部事务,以各部事务由尚书掌管。 诸王有干预各衙门政事者即行治罪,从而又推进了皇太极以来的中央集权。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军退回陕西,张献忠驻军四川(见张献忠起义)。 明臣史可法、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多尔衮先以重兵追击李自成于陕西、湖北,复命豪格入四川攻张献忠。 顺治二年,多尔衮派兵下江南,渡长江,破南京,福王政权亡。三年,清军入浙江,六月破绍兴,南明鲁王遁走入海;八月清军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执。 清军相继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多尔衮摄政七年,除西南之云贵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权及农民军之余部,海上有郑成功之抗清活动外,清军已占有全国之大半地区,为清朝建立全国政权打下初步基础。 为维护满族贵族利益,多尔衮摄政期间的一部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以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易服、投充等项,在一定地区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出猎边外,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东),年仅三十九岁,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 顺治亲政后,被首告“阴谋篡逆”,诏削爵,平毁墓葬,家产籍没。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恢复了多尔衮的封号,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