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牧童》全文加拼音是什么mù tóng《牧 童》 (唐)吕岩 cǎo pū héng yě liù qī lǐ 草铺横野六七里, dí nòng wǎn fēng sān sì shēng 笛弄晚风三四声。 guī lái bǎo fàn huáng hūn hòu 归来饱饭黄昏后, bù tuō suō yī wò yuè míng 不脱蓑衣卧月明 拓展资料: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2.牧童词张籍的籍的读音[jí]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其中《秋思》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二首诗,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每周一诗》第二首古诗。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古诗,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 作品原文 编辑 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⒒。 陂中饥乌啄牛背⑵,令我不得戏垅头⑶。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⑷。 隔堤吹叶应同伴⑸,还鼓长鞭三四声⑹。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⑺。[1] 词句注释 编辑 ⑴稠:密。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⑵陂(bēi):塘岸或河岸。乌:乌鸦。 ⑶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⑷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⑸吹叶:吹苇叶发声。应:响应,回应。 ⑹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⑺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3.牧童 这首诗的全部拼音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