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渺小的名句很多啊,以下都是啊。 1、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2、自我牺牲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需要惋惜,而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渺小的牺牲。宏大的牺牲。一位母亲去工作。以便送她的儿子上学。一个女儿搬回家住,以便照顾她患病的父亲。一个男人去打仗 3、我一个人寂寞的行走,找不到出路。我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我的渺小。 4、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德国保罗 5、不要希望世界因为你一人而改变,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人生重大的责任,是适应世界的现状,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然后尽你渺小的力量,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6、雷锋,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20年,可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活得多么充实,多么高尚,多么光彩!对照雷锋的思想,一些只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则显得多么可怜,多么渺小,多么没有意义啊。 7、看了《指环王》之后,谁能说渺小的我们改变不了命运? 8、也许你说,有很多事情,不是渺小的自己可以控制与掌握的。但是至少,我可以决定,怎么看待今天的自己。 9、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那么我们便是歌者,纵使孤独,仍会固执高歌;如果说,岁月是一段旅程,那么我们便是行者,且行且梦,让生命丰盈。人生究竟有多长?流年该用怎样的深情去诠释?站在海的面前,感知的不仅仅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更是浩浩汤汤的雄浑,与海静静对望,丰盈的是梦,安恬的是心 10、米兰的根部细而直,就像一个健康的老爷爷拿着一把黄和绿配在一起的绚丽的大伞,根部一节节的错开,树杈上有着许多可爱的小生命,金绿色的芽儿。等叶子长出后,叶子呈现出椭圆形,四季它都是翠绿的。刚发出来的花朵一串串的,渺小的几乎让人看不见,等花朵长成淡黄色时,闻到有股淡淡的幽香时有时无。 12、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而我,和我们,都是其中,最最渺小微茫的一个部分。 1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14、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他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15、百合花的外表结白无瑕,白得透明,百如水晶。看着它,一切黑色都会显得渺小,显得可笑。它的香味四处留影,淡雅的幽香,没有那一份浓烈。清香的味头儿,没有那腻人的醉。几里外,这股味儿却已融遍全身,把所有的痛都抛到九霄云外,让人摆脱束缚,潇洒一回、回忆一回、清醒一回。去闻一闻,轻轻松松地享受它独特的味儿,独特的美。那使你沉迷,使你平静,使你单纯,使你美丽。 16、伟大与渺小,皆在其人之志! 17、站在七月的阳光里,听着鼓噪的蝉鸣,想起那些如烟般随风而逝的生命,我的心充满了忧伤、痛楚、无奈和迷茫,怀念他们,让我越发感到生命的可贵和无常,也让我感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同时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2.形容人伟大的词语彪炳千古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补天浴日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垂范百世 垂:流传。范:典范。指光辉榜样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丰功伟绩 丰:大。伟大的功绩。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光前裕后 光前:光大前业;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 呼风唤雨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经国大业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丘山之功 比喻功绩伟大。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唯我独尊 原为佛家语,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震古烁今 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绝后光前 绝:断绝;光:光大,扩充。扩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形容功业伟大或成就卓著。 伟绩丰功 同“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雄材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雄伟壮观 气势伟大美丽 雄心壮志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永垂不朽 朽: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永垂青史 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 有眼无珠 珠:眼珠。没长眼珠子。指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震古铄今 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 移山填海 〖解释〗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移山造海 〖解释〗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彪炳日月 彪炳:照耀。形容伟大的业绩照耀千秋万代 3.关于说明生命是伟大的 ,生命是渺小的 古诗词 急生命的渺小: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粒金黄的细沙;生命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生命就象河床上的一粒沙子,江河一过,就把它带向未知的远方,显得那样的渺小和脆弱。 生命,弥足珍贵,但在病魔面前,却是如此得渺小和脆弱 生命的伟大: 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陆幼青:即使我对生命有万般眷恋,我也会选择默默承受,静静等待。【《生命留言》】 特里萨(修女):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街上的每一块石头,阳光里的每一粒分子,都包含着历史。 帕斯卡尔(法国思想家):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生命,宇宙中的任何力量都可以毁灭他,但是人又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知道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会死亡,这就是人的伟大。 诺瓦利斯(德国浪漫诗人):如果没有死亡,最大的幸福就会属于极端疯狂者。 柏格森:我们感到时间的延续像一条我们无法逆行的小溪。 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像我们感到的那样,它是我们生活的那个世界的本质。 托马斯:如果当命运的最后时刻来临时,我们越加紧紧依奉它,那么满头白发也会是一种幸福,残存的理智不是灾难。 但是生活的长久习惯使我们不情愿去死。 卢梭:如果我们永远不死,我们反而会成为不幸的人。 当然,死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不能永远活下去,想到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结束今生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轻松的。如果有人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死,请问谁愿意接受这不祥的礼物? 泰戈尔:愿生者有不朽的爱,愿死者有不朽的名。 生若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飞鸟集》】 张爱玲: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否则来不及了,因为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弘一法师临死作偈:悲欣交集 瞿秋白临刑前说:此地很好 贪官胡长清哀告看守所民警:我有一技之长,我的书法还有名气,如果留我一条生路,我愿意在监牢里给你们写一辈子毛笔字。 范思哲(已故时装设计大师):我一直深信,没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旅行,也许在旅程中我们会拥有某些东西,但是终究不能带走它。 蒙田(法国):我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帕斯卡尔:人们既然不能治疗死亡、悲惨、无知,他们便认定为了使自己幸福而根本不要想念这些。 尽管有着这些悲惨,人还是想要能够幸福,并且仅仅想要能够幸福而不能不想要幸福;然而他又怎样才能掌握幸福呢?为了要好好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使自己不死;然而既然不能不死,所以他就立意不让自己去想到死。 柏格森:我们感到时间的延续像一条我们无法逆行的小溪。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像我们感到的那样,它是我们生活的那个世界的本质。 托马斯:如果当命运的最后时刻临近时,我们越加紧紧依奉它,那么满头白发也会是一种幸福,残存的理智不是灾难。但是生活的长久习惯使我们不情愿去死。 卢梭:如果我们永远不死,我们反而会成为不幸的人。当然,死是很痛苦的。 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不能永远活下去,想到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结束今天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轻松的。如果有人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死,请问谁愿意接受这不祥的礼物? 冰心《往事》: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中西生死哲学】儒家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但也强调“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孟子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现这种人文精神。 道家庄子虽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强调应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最能突现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图曾经明白强调,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 并且,他主张灵魂不死论,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然否认灵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强调“我们应尽力过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到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死虽然“没有逻辑的确定性”,却有“道德的确定性与必要性”。 因而他强调,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尔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种扬弃”。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明言,人生观即死亡观,人生既然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尽心尽责,才是面对生死最好的态度。 到了当代,因为医学发达,“临终关怀”更成为普世关心的问题,如何“生有尊严,死也有尊严”,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课题。 芝加哥大学萝丝教授的名著《生死学》认为,死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