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诗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特所表达的含义又是什么红楼梦《桃花行》 林黛玉是伴随着爱情与诗而生活的女性,她的生活中离不开爱情,也离不开诗。她追求的爱情是诗意的爱情,不是世俗的爱情。她的诗升华了他与宝玉的爱,反过来也起到慰藉她的心灵的作用。《葬花吟》如此,这首《桃花行》亦复如是。相反,第六十四回的《五美吟》,似不类黛玉手笔,也许是该回为后人拟补的缘故罢。况且有了《葬花吟》,黛玉就不会再写什么《五美吟》,与《葬花吟》相连接者非他,而应该是这首伤而无痛的《桃花行》。 《桃花行》与《葬花吟》相比较,同为伤春,《葬花吟》侧重伤而痛,《桃花行》侧重忧而伤。故情绪也是《葬花吟》激昂,《桃花行》显得平静。此时黛玉的心境,已不同于第二十七回葬花时的心境。当时是热烈追求而不知结果,因此感到荆棘重重,“风刀霜剑严相逼”句以此。如今能得到的她已经得到,至其最后结果,非追求所能达致,只好茫然的等待。同是泪水,《葬花吟》空枝见血,《桃花行》泪眼易干。当时葬花人妍质风流,梦想胁生双翼,自由翱翔;今天的歌行作者,已经花遮憔悴,倦待黄昏。宝玉看了《桃花行》,立即“滚下泪来”。因为他深知黛玉此时的心境,并说“林妹妹曾经离丧”,才“作此哀音”。 值得注意的是,宝玉看了《桃花行》,并没有称赞,只是流出泪水。泪水也不让其他人看见,自己悄悄地檫掉。也不评论诗的好歹,别人问起,才说了上面的话。这就是宝黛此时的关系,他们已相见无话,不言也通。汤显祖的《江中见月怀达公》诗:“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自诉肺腑以后,宝黛爱情的确已经进入“无影无波”的境界。 而贾政放外差走了多久,不仅宝玉忘记了,我们读者也忘记了。但第七十回林黛玉的《桃花行》问世不久,大观园就风闻贾政要回来了。本来要由黛玉发起桃花社的,因贾政就要回来,届时必问宝玉的功课,黛玉便延宕着。最着急的当然是贾宝玉,单是书法临摹一门功课,就落下不知凡几。探春、宝钗每天帮宝玉临一篇小楷,宝玉自己每天也加工,或者写上二三百字。到三月下旬已凑集了许多,不过算来算去,须得再有五十篇,才好过关。正在这时,紫鹃来了,送一卷东西给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宝玉高兴的给紫鹃作了一个揖,然后“又亲自来道谢”。 在最焦急的时候,黛玉帮助了宝玉,而且是无声的帮助。甚至连字体都和宝玉的十分相似,可知两人情感兴趣相投到何种地步。至于宝玉怎样道谢,书中没有写,其实也不必写,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呵! 3.什么是诗意的表达应该说,把诗写短或写长,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难就难在诗意的表达上。【由于仅仅长和短并不能代表诗意展现的程度,所以我们不能寄托它来解决诗歌自身的任何问题】。诗歌说到底是一种讲究,讲究到你必须用诗的语言来完成一首诗的打造,不是部分,而是全部, 这就是诗意的表达。它包括三部分: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这一丝毫没有曲意逢迎的独立释义,看起来显得苛刻了,但相对于一种不能妥协的讲究来说,你不能不说它即合情又合理。何况古典诗词已经做到,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现当代诗。 现当代诗歌无疑是以比较自由的身份出现的,其代表就是它使用语言几乎置‘吃水不忘挖井人’于不顾的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讲究不见了,就如同一个人经过整容改头换面,你只能凭借其声音、呼吸、习惯性的动作来判断他是不是原来的张三或李四,而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他明明有所改变,你却难以彻底的否定他不是人。那就接受吧,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于是现当代诗歌的身份确认了,现当代诗歌的自由实现了,人们有所保留的,只是对其诗意的表达大为不满。比如一首诗,只有一两句像模像样可圈可点,其它几乎完全是围绕或帮助这一两句进行的铺垫和进行的摇旗呐喊,平常的诗人就不必举例了,有多少名人的诗我们不是仅仅记住一句或两句?!是诗歌不完整,还是诗意的表达不充分?我想不用我赘言以补。 我认为,诗歌无论如何发展,精致都不能放松,精致到一个字那是过分,实际谁也达不到,但精致到每个句子都能释放浓浓地或淡淡地诗意一点也不过分。倘若一味的宽容和放任,最终只能导致诗歌面目全非,成为稍纵即逝的胡言乱语。而诗意的表达是温馨、是哲思、是感动、是不可替代的一种美。把诗写短吧,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诗意表达;把诗写长吧,如果你文思泉涌,诗意迸发、一泻千里、感天动地。 4.有什么经典的诗句是表达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 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这是席慕容的诗 应该可以满足您的要求 5.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谁写的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