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小孩淳朴的诗句

1.描写孩子天真可爱的古诗词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一 作者简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明代著名的艺术家。早年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中年做过浙闵总督胡宗宪的幕客,曾为对抗倭寇的军事出谋划策。

但由於徐渭嫉恶如仇,鄙视权贵,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发狂,到了晚年只能靠变卖书画度日。他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

他的画自成一家,尤其擅长花鸟,据史料载,近代花鸟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他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著、杂剧,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

二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

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

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三 注释 1. 风鸢:或称「纸鸢」。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

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2. 搓:○粤[磋], ;○汉[cuō]。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4.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5. 消得:消耗,耗费。

6. 带将:带。

2.描写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形象的古诗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3.形容淳朴的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野老曝背》

——唐·李颀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清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描写淳朴的诗句

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编辑本段]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5.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有哪些

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

1. 夏日李公见访

唐代:杜甫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2. 空灵山应田叟

唐代:常建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3. 与村老对饮

唐代:韦应物

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

4. 五盘(七盘岭在广元县北一名五盘栈道盘曲有五重)

唐代:杜甫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

5. 投珠于泉

唐代:独孤绶

至道归淳朴,明珠被弃捐。

民风淳朴

拼音:mín fēng chún pǔ

造句:

1 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使我流连忘返。

2 这个小村落里民风淳朴。

3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4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5 南雄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是一方投资的热土.

6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7 临河的房屋都是吊脚楼,当地民风淳朴友善,古镇内有“复兴塔”,“观音庙”等数处宗教建筑。

8 威海渔家民俗浓郁,民风淳朴,海文化丰富,在石岛渔家做客,在威海海边赶海、垂钓,都将给您异样的文化沐浴。

9 南郊区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10 一座隐蔽在青居山东村落,民风淳朴,鸡犬相闻,百余户人口靠耕地狩猎维持生计,乳臭未干的毛孩整天三五成群的拥打成一团,阡陌交通,依山傍水。

11 刘某出生在沂南县界湖镇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12 其三各家虽不富裕,但户有余粮,其四是民风淳朴,没有好凶斗狠,无理无法之徒。

13 这是一座普通的人族小镇,民风淳朴,黄发垂髫,田间有鸡狗跑动。

14 这里虽然地处荒僻,但是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们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5 幸好通江虽属老少边穷之地,但民风淳朴,未闻有强盗山贼,甚至也没听说有流氓团伙之类。

6.表现民风淳朴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其十五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其二十四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其三十一(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其三十五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其三十八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

其四十四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四十五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其五十八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冬日田园杂兴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7.关于民风淳朴的诗句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游山西村》——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