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青海高原的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贫寒,开元十五年中进士,曾游西北边塞。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雪山:甘肃的祁连山。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孤城:指阳关,旧址在甘肃省敦煌西南部。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2.描述青海的诗句(一)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儿齐飞翔。 要是有人来问我, 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 这是我的家乡…… 大美青海虽不是我的家乡, 但它胜似家乡。 因为,我的心时常向往之, 我的魂始终牵绕之。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 似一块未雕琢的玉石, 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 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这是一片神奇的西陲大地, 一层朦胧的轻纱, 掩映着的是他神秘的色彩。 我曾魂牵梦绕。 磅礴的高原山川湖河气势, 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 南丝绸之路通道的青海古地, 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 把我的目光深深吸引。 “青海昆仑断,黄河积石流”。 斗转星移,沧桑变换, 可在那里,古墓群, 古寺庙,古岩画, 古城堡依然历历在目; 青海湖上十万只候鸟翩飞的壮观, 让人无法用文字描绘他的蔚为壮观; 那青海的西双版纳,古木参天, 芳草没膝,山花烂漫, 鸟雀啾啾,溪水潺潺; 还有那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的, 神奇的“酥油花”、堆绣、壁画; 长江源头景色秀丽,耸入晴空、 绵亘数十里的冰塔林, 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 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 湖泊,小溪星罗棋布; “万丈盐桥”,路面光洁平坦, 山色湖光相映,景致之美, 举世无双,后无来者;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 唐古拉山峙立于南, 祁连山矗立于北, 自西逶迤, 像一条起伏于高原上的龙, 跃跃欲飞。 翻开诗册,历历在目。 金戈铁马的战场、 汉藩友好的通道、 神话传说的古地、 商贾往来的集市, 这里的山峦江湖、荒漠戈壁、 高天厚土以及风土民情, 吸引了几多文人骚客的目光, 激发了诗人太多的遐想, 挥洒出一篇篇豪情壮丽的诗章。 我不是诗人,却也跃跃欲试, 也想把青海讴歌。 读,再读《大美青海》, 一个神奇的念头, 就酝酿在心里, 遥想遥远的诱惑, 屏蔽荒漠的风, 望穿漫漫路, 我的梦已在青海湖的水面上流韵。 我在地图前驻足再驻足, 我欲寻觅茫茫的大青海。 此刻,我的眼睛所见, 都是波涛汹涌过的荒滩, 大漠飞鸿旧梦陈迹。 我汹涌的思绪啊, 3.关于青海湖的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扩展资料: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海湖 4.形容高原的诗句青藏高原: 《出塞作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云贵高原: 《春城初感》 春城漫步误为春,翠绿绵红气冷心。 云贵高原结露厚,潇潇洒洒雾中人。 黄土高原: 一)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 内蒙古高原: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男儿血,英雄色。 为我一呼,江海回荡。 山寂寂,水殇殇。 纵横奔突显锋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