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古诗两首1、《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小学六年级第15课古诗两首资料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 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古诗两首的教程泊船瓜州王安石(北宋)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 泊船:停船靠岸。 瓜州:在长江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 对。2 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 3 钟山:南京的紫金山。4 数重,几重。 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是一江之隔。而井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家乡。 游子吟孟郊(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1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2 意恐:担心.3 寸草:小草,喻指游子。4 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一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诗意: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准备给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他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的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的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知识延伸孟郊(751—814),子东野,湖州武康(今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3736浙江武康县)人。 孟郊一生为贫穷所困,被人称为“寒酸孟夫子”,孟郊五十岁时,被任命为溧阳县县令,立刻想到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该诗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苏轼论及孟郊的诗有“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之评价。 由于该诗亲切热真诚的吟颂了即普通又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我掏心挖肺,就有这么多了,希望能帮上你的忙,希望你多支持我谢谢。 4.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内容是什么课文内容 《古诗两首》一、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A)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B)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C.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A)注释1.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5.亦:也。 6.奇:奇妙。7.欲:想要。 8.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9.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10.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B)译文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C)赏析: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5.《古诗二首》一、《静夜思》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长干曲》 作者:唐代崔颢 1、原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2、翻译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 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三、《春望》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四、《登岳阳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翻译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五、《夜雨寄北》 作者:唐代李商隐 1、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翻译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