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召寺的介绍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12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34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2.大召寺的无量寺是谁给命名的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 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著名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1P 3.大召的作文游大召寺今天,妈妈带我去了呼和浩特的大召寺。 大召寺是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寺庙。听说里面有许多的喇嘛,我好想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呢!一进寺庙,满眼看到的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 以红色为主题加上灰和金色的瓦,显得格外壮观。我和妈妈在讲解员的介绍下知道了:大召,汉名“元量寺”。 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大乘**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寺有三件法宝有壁画、银佛龙雕这三件法宝,我最喜欢庙里的千手观音,讲述了千个手就是千个幸福,这真是一座神秘的寺庙。 4.大召的作文游大召寺 今天,妈妈带我去了呼和浩特的大召寺。大召寺是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寺庙。听说里面有许多的喇嘛,我好想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一进寺庙,满眼看到的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以红色为主题加上灰和金色的瓦,显得格外壮观。我和妈妈在讲解员的介绍下知道了:大召,汉名“元量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大乘**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寺有三件法宝有壁画、银佛龙雕这三件法宝,我最喜欢庙里的千手观音,讲述了千个手就是千个幸福,这真是一座神秘的寺庙。 5.游览大召的作文350个字今天,我不姑姑一家人一起去江西旅游。我兴奋地坐在车上,一直想问姑姑:那里好玩吗? 傍晚,我们来到九江,姑姑对我说:“我们今天先休息吧,明天我们去庐山。”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坐着汽车一直到山顶,啊,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迷漫,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外,似朵朵芙蓉出水,美丽极了。正当我们想到对面山头去的时候,缆车过来了,我们坐在缆车上,看见这山真陡啊,好像被刀劈斧削一般!苍翠的山群重重叠叠,像波浪起伏的大海一样,雄伟壮观。 导游带着我们来到漂流的地方,我看见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我们坐上一艘皮艇,皮艇先在一个在大池子中划来划去。忽然,一道闸门打开,一个长钩子把我的皮艇钩到闸门口,我吓得赶紧闭上眼睛,激流把我们冲了下去。“砰”的一声,我的心还悬在半空中,我们的皮艇却落在了一个大池子中,又一个长钩子把我们的皮艇钩到了闸门口,我吸取上次的经验,勇敢地把眼睛睁开,“哇,好惊险,好刺激呀!”我开心地跟姑姑说。 坐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远处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我和姑姑心情愉快地聊着。我边 聊边想:要是爸爸妈妈也能来的话,他们就能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了。 6.大召寺的结构布局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银佛像,因此无量寺又称为“银佛寺”,银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飞龙盘于其上,在银佛的左右分别是宗喀巴和达赖三世、四世的铜像;另外,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为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 7.呼市大小昭的介绍有吗呼市大昭汉语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明延赐名“弘慈寺”。清代后改称“无量寺”。因寺内供奉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之称。西藏的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主持了开光法会。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清代康熙年间,主佛殿加供了皇帝万发金牌,并将殿顶改换成典琉璃瓦,大召遂成“帝庙”。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庙。 8.呼和浩特的大召有哪些特色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部。 是_传佛教格鲁 派(黄教)在内蒙古所兴建的第一座寺庙。大召,蒙古语为“伊克召”,意为“大庙”。 系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译 作俺答)建成于明万历八年( 1580)。明时赐名弘慈寺;崇祯 十三年(1640)重修,赐名无量寺。 由于此寺最早用蒙古文翻 译藏文《甘珠尔》,亦称甘珠尔庙;又因寺内供奉银佛像,俗 称银佛寺。此外,本寺亦名释迦牟尼庙、阿拉坦召。 西藏的三 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主持了开光法会。大召的宗教文 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殿、过殿、东西配殿、山门、九间殿 等。 大殿采藏汉形式,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 前部是一 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堂内正中供 奉银铸的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上, 张牙舞爪,生动传神。 殿前有明天启七年(1627)所铸的铁 狮一对,铁香炉上并铸有蒙古族工匠的姓名。 其佘堂舍建筑 则依汉族寺宇形式而造。 近年来,政府投巨资对大召进行大规模修缮,拆除了寺 院周围的危旧民宅和临街商业建筑,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 两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重现了明清年代“召城”风采。 大召西侧是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条街”,青砖灰瓦,飞檐斗 拱,成为古装片拍摄的外景地。 9.呼和浩特的大召为什么又叫“银佛寺”呼和浩特兴建的第一座佛寺——大召,与阿勒坦汗把西藏喇嘛教积极广泛地引入蒙古地区有关。 阿勒坦汗是明嘉靖年间崛起的蒙古土默特部的杰出首领,在明史中称“俺答汗”,他曾统一大部分蒙古部落,并受封于明朝政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阿勒坦汗率部西征青海,此时喇嘛教在青海民众中已深入传播,因此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 他三次派遣高级代表团,延请西藏喇嘛教最高首领达赖三世到青海与他会晤。明万历六年(1578年),达赖三世在青海仰华寺与阿勒坦汗举行盛大会晤后,阿勒坦汗极力推广喇嘛教,该教便普及于蒙古。 过去,蒙古地区因信奉萨满教要宰杀很多骆驼、马匹祭祀亡灵,甚至残酷推行夫亡妻掏的恶习。 阿勒坦汗选择不杀生的喇嘛黄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受到了人民的欢迎。 同时,黄教喇嘛精通医术,胜于萨满教以巫术治病,为蒙古人民解除了不少病痛,亦为喇嘛教的流传取得了群众基础。据说阿勒坦汗在青海与达赖三世会晤时,曾向他许愿要在呼和浩特修建一座喇嘛寺庙,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第二年年底即动工修建,明万历八年(1580年)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由于寺中供奉银制的释迦牟尼佛像,所以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也有直接称其为“阿勒坦召”的。 清康熙年间重修大召,扩展了建筑面积,大殿改覆黄琉璃瓦,改汉名叫无量寺。明代建筑的大殿及雕塑的银佛像和壁画等,现仍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