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邯郸丛台公园有关的诗句

1.赞美邯郸的句子急

【诗】侠客行 李 白 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丛台 胡服骑射赵武灵,禁台歌舞金戈声。

芰荷兰菊绕眉池,苍松槐柳荫曲径。 应变兴邦更服饰,安边拓疆一代雄。

诸贤精忠诚可颂,岂料国亡纸上兵。 年代:唐 作者:高适 作品:杂曲歌辞·邯郸少年行 内容:。

2.丛台公园的主要景点

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

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

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望诸榭 丛台公园中湖湖心岛上,有一座六角攒尖式建筑,名“望诸榭”,俗称湖心亭。系1971年11月重建,1972年10月竣工,投资25686元。

由园林处老技工刘振福等设计,上复绿色琉璃瓦,榭高10.2米,六角微翘,结构精巧。建筑面积101.44M2。

榭上缘柱间连以水磨石连凳,供游人憩息、观景。内侧柱间墙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

南北各有门。榭之南,建有水泥花池二,莳种四时花卉;榭之北,立有太湖石假山;榭之周,为垂柳环抱。

水、榭、山、木相映成趣,使942M2的小岛,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榭西建有水泥结构平桥与湖西岸相接。

北有长堤北行而东折,直通丛台下。堤上有四角“宛在亭”一座,立于二拱桥之间。

“望诸榭”原名“望诸君祠”,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乐毅庙。望诸君祠系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所建。

据郑在《望诸君祠记》中称:“旧无庙,赵人以为憾”,遂于“武灵废苑,植屋三楹”。中华民国11年(1922年),当时邯郸驻军军长孙禹行等及邑绅王文山重修丛台时,将“望诸君祠”改建为“望诸榭”。

据《丛台集序碑》记载:“湖中有岛,因旧有望诸君祠,爱建望诸榭于其上”。旧“望诸榭”系全木结构,布瓦其上,规模较小。

解放后,旧望诸榭因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破败不堪,难以修复,遂于1971年11月重建。“望诸榭”为纪念乐毅而建。

乐毅原为赵将,沙丘之乱后,出走魏国。后为魏出使于燕,燕昭王赏识乐毅才能,拜为亚卿,后为上将军。

曾率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遂封乐毅为昌国君。后燕昭王卒,子惠王立。

乐毅因与惠王有隙,加之田单反间,乐毅乃弃燕而奔赵。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邑县东),号望诸君。

榭因封号而名。“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

据地方志载,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七贤祠 七贤祠位于古丛台之北侧,面南而立,总占面积524M2。

正门为垂花门,上悬为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后任国务委员的方毅于1983年题“七贤祠”匾额。左右为青砖透花景墙。

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一间。

顶复黄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红圆柱四根,前脸为木制雕花阁扇。建筑面积131M2。

为原邯郸市城乡建设局副总工程师胡绍英设计,园林管理处基建维修队施工。1980年10月奠基,1983年10月竣工。

祠前,一对琉璃狮雄据左右,庄重威武;二株白皮松列植东西,苍劲挺拔。院内铺有青砖甬路,西有旁门与碑林相通。

祠内,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塑像七尊。神态各异,形象逼真。

为邯郸市美术工作者杨青锋、米靖奎、李梦林、贾为民等四人于1983年塑制。七贤祠,原在丛台中湖北岸,为卷棚式小三间砖木建筑,无塑像,祠额为砖刻“七贤祠”三字。

该祠系中华民国11年(1922年),邯郸驻军军长孙禹行等及邑绅王文山所建。据《丛台集序碑》记载:“邑有三忠祠及四贤祠……今俱废。

湖之西北隅得隙地,因合建为七贤祠”。旧三忠祠,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邯郸县令卢龙云于丛台下所创建。

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后清雍正年间知县郑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时,曾迁址于城西东明观右,郑以为公孙乃赵之门客,程为赵友,韩则同为列卿,“忠”字似未稳贴,遂改名为三义祠。

但未沿袭下来,后仍以“三忠”名。旧四贤祠,为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于南门外所建。

据郑在《新建四贤祠记》中称:邑故有三贤祠,在城西东明观右。三贤者赵上卿蔺相如、廉颇、武安君李牧也。

按《国策》马服君赵奢,其救韩破秦军赫赫人耳目,与三贤无以异。又《史记》廉、蔺、李、赵同传,何以祠不及奢?”因而,增祀赵奢,并名为“四贤祠”。

三忠公孙、程、韩,因救护赵氏孤儿赵武,使赵武免遭晋司寇屠岸贾所害,而有牵连惯性力于赵。其事见《史记·赵氏家》。

四贤廉、蔺、李、赵除相如为相外,三人均为战国时代赵国之名将。在抗秦卫赵斗争中,旧著功勋。

其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度梅园 从丛台正门南向过拱桥,有一座风格别致且富有故事情节的小园,名“二度梅园”。

该园。

3.丛台公园去哪旅游的作文60

们邯郸有一处十分有名的公园——丛台公园,那是我们邯郸的象征。

刚一进大门是一座雕像,而你已经进入了公园。天空蔚蓝,还有几朵白云飘荡,那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湖面上可见点点小船,有鸭子状的,鹅状的……各式各样。

丛台——丛台,最有名的当然是武陵丛台,原来赵武灵王酌酒,下棋,观赏风景的地方。在城楼上,望望那太条亮闪闪的护城河,真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在抵御敌人的攻击,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楼里,一个个古迹证明了赵国的博大精深,真让我们邯郸人自豪!

4.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窃符救赵 。

5.邯郸,丛台的历史,人文文化,谢谢大家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

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

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丛台特点 为明代城墙残段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 文物特写(19张),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

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

明嘉靖十三年在台上建“据胜亭” 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公元8世纪末叶唐朝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

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子不见。

后来梅花二度开放时,陈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

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哭别。这个宣扬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28米。三层青 丛台一角(13张)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

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

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

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

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

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

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

现在的“望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 现在的“望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

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

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

据地方志载,现在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塑 [1] 史载战国时赵国起初势弱,赵武灵王受北方游牧民族身着轻巧衣物作战的启发,发起了要求赵国人尤其是军队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紧操练兵马,从此使赵国日渐强大。

当时操练的场所,据说便是在丛台。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登台游览,吟诗题咏。1750年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

6.关于邯郸历史的作文

故乡避风的港湾,在大风大浪袭来时保护我;故乡是一艘小船,让我载着梦想远航;故乡是我的思念,离家时总是闪现在我眼前……我爱我的故乡——邯郸。

我为我的故乡而骄傲,因为这里有许多令我自豪的建筑。就说丛台公园吧!丛台公园占地360亩,正中为从太湖,湖面四十余亩。丛台公园丛台记迹“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五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园中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丛台公园占地三百六十亩,正中为丛台湖,湖面四十余亩。湖中建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停等,湖边建有长敦、假山、花圃、茶亭、饭庄。湖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临湖垂钓或坐船游玩都均有无穷的乐趣!

7.有关邯郸的成语,大家来说一说啊

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毛遂自荐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 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

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

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

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 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

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

8.为什么说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

丛台之名,源于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故称武灵丛台。

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古人曾有“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的诗句。

据传当时丛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精雅而名扬列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留下了不少诗篇。

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 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

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碑。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O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 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

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 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

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 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丛台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改建,已经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

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古老丛台的气势更加雄伟,建筑愈臻精美,犹如一个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耸立在邯郸市中心,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

9.关于武灵丛台的作文110字左右

丛台又称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2]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